《中国的相声(增订本)》读后感1900字
【18】中国的相声 薛宝琨
整体评价:
阅读难度:(文字本身无难度,但需要有大量相声基础)
①【读前感1】多少年来,当我们承认自己是天津人时,似乎就也默认了自己是爱听相声、富有幽默气质并且引以为豪的。大概也只有天津小孩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回忆中,记录着守在收音机前听着天津交通广播的“笑一笑十年少”或者相声广播的诸多节目写作业、入睡、吹空调的画面吧。我不仅自幼爱听相声,甚至还在中学期间表演过几次,自诩对于相声段子的阅历,对于相声知识的了解,对于相声艺术的爱好,不在历史与文学之下,时至今日,我仍然有很多夜晚是听着相声入睡的。
②【读前感2】本书的作者薛宝琨先生是侯宝林的挚友,研究中国相声的权威而且近乎是唯一的权威,他曾认为,自第五代艺人(寿字辈)以来堪称大师的只有四人:张寿臣、马三立、刘宝瑞、侯宝林,并且认为马季应当是仅次于四人、是否达到大师级别还要再看多年后其相声的影响力再予定夺的。对薛宝琨先生的这一理论并非出自本书,想必是在其他专著中有所阐述,在我印象里他评判大师的标准不仅是看其本身的相声功底,还要看他是否对相声的继承和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或者他的流派是否在当地以致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看他是否能培育出更多杰出的相声名家等等……综上所述,符合以上所有条件的人的确有且仅有以上四人:其他如常宝堃之英年早逝,赵佩茹之知名度不高,郭荣启、少马爷之名声受限于津门等,尽管单论相声技艺他们皆可跻身大师水平,但总的来说受各种时空条件限制,对相声的贡献与影响未能让其或大师之名——薛宝琨先生的“相声大师论”,我是完全赞同的。
③【读前感3】我最喜爱的相声演员,论单口的前两位当数:刘宝瑞、马三立,论对口的前两位当数:马志明(谢天顺、黄族民)、马三立(赵佩茹、张庆森、王凤山)。最喜爱的相声段子,单口的当属:
《斗法》《君臣斗》《黄半仙》《满不懂与假行家》——刘宝瑞
《大会见闻》《练气功》——马三立
对口当属:
《报菜名》《拴娃娃》《大保镖》《纠纷》《数来宝》《文章会》——马志明、黄族民(谢天顺)
《找堂会》——马季、刘宝瑞
《十点钟开始》《似曾相似的人》《开粥厂》《白事会》——马三立、王凤山
《托妻献子》——田立禾、王文玉
《八扇屏》——赵振铎、赵世忠
《论捧逗》《文章会》——苏文茂、朱相臣
《打牌论》《拉洋片》——郭荣启、朱相臣
《钓鱼》《教训》——高英培、范振钰
《新武松打虎》——李金斗、陈涌泉
《八大吉祥》——黄铁良、尹笑声
群口当属:
《扒马褂》——郭荣启、马三立、赵佩茹;刘宝瑞、郭全宝、马季
《五官争功》——马季、赵炎、冯巩、刘伟、王金宝
这一名单的评选方式很简单,即若说最喜爱的相声演员,应当是他的几乎所有段子都爱听,并且几乎所有段子都百听不腻。
④【文学比较】要比较的是《中国文学史》从作者描述的体例上看与中国文学史颇为相似,按照时间顺序描述相声的发展历史,其间涌现出的相声名家,他们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名作的摘记和分析,同时,又对相声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改革、流派及以上的主客观因素进行详细的阐述,可以说是一本较为完备和系统的《中国相声史》,这似乎也提示我们,在描述某个事物,特别是艺术时的惯用体例。相对应的,要对本书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一定要有大量相声段子的积累做基础才行。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我对大部分相声段子都熟知,才使得我获得了比《中国文学史》更好的阅读体验。
⑤【文学比较2】更具体的比较在于,尽管两本书都详细阐述了政治因素对它们的影响,但从影响形式、内容,影响力等方面两者都不可同日而语。最直观的一点是,尽管文学的发展无法摆脱政治的影响,但文学常常有机会反制甚至引领政治制度(如古文运动,新文化运动)。而相声则从未拥有过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地位。在政治面前,相声宛如一个任人摆布的玩偶,而且为了迎合主人,必须听任摆布才不至被丢弃,脆弱而被动。
⑥相声历来被视为下里巴人式的俗文学,但此“俗”绝非“三俗”之“俗”,很多高水平的相声都包含着丰富的中国历史与文学知识,甚至很多包袱也来源于中外名著,时刻考量着相声演员的知识储备和文字功底。被称为“大俗”的相声,实则来源于“大雅”的文学和艺术。
“20世纪60年代初期,相声界曾就笑是目的或手段问题进行过讨论,比较一致地肯定了相声的讽刺性能,指出讽刺是相声的艺术特长,“但不排斥歌颂,也兼有介绍知识、愉悦观众等性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积极、正确的主张既不可能扭转当时盛行的“左”的倾向,也就无法扳回相声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