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1200字
自小上学时从课本里读过几则《论语》外,没有学习过它。能够接近经典非常感谢金庸和南怀瑾两位先生,是他们能够让我亲近国学,并深深喜欢国学。
读书也是一种缘分。佛家说能够得闻佛经、佛法者需要法缘。若无缘即使经书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会打开学习。任何一本书都是这样,无缘则书、我不会相知相识。现在的信息时代,只要拥有一款像Yota3这样的双面屏手机或者一款电子阅读器,下载一个微信读书或者蜗牛读书等等的读书软件,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几十万册的电子图书馆随时随地的阅读。
书不远人,人远书也。今年以来,先后读了南怀瑾先生写的《论语别裁》、华杉写的《华杉讲透<论语>》、蔡志忠的有关“四书”的漫画,易中天写的论语故事,金开诚写的有关四书五经的书,还有刚刚读完的《于丹<论语>感悟》这本书。对比这些书籍,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是华杉的和南怀瑾的书。华杉的书讲的有深度、系统,从微观方面阐释地很透彻;南先生的书有广度,旁征博引,能够很好从宏观上把握《论语》。当然其他书也是不错的,毕竟开卷有益。写书人都是希望能够让读者有所收获的,只是因个人功底不同,解读能力也会有差别。南先生相对而言属于纯自由学者,所以免去了许多俗务,故而学识上要深沉一点。
年少时总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渐渐年长后发现,若能够做到每日修身、静坐,能够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论语》是朴实的,它讲的是为人处事的常识,阐释的是生命的本真。所以它虽历经千年,读起来、用起来毫无违和感。经典的好处在于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的体悟,而且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纪读《论语》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人生需要有一两本经典读物作为支撑才能活的丰盈,有张力。
从小就喜欢道家老子、范蠡、庄子、李白等这样快活逍遥式的人物,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逸人或者隐士。但也因此忽视了儒家和佛家。随着对国学的深入,发现儒释道三家就像一家一样,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在解读这个世界与我们的心灵。儒家一本正经,从正面说事说理;道家从反面出发,防患于未然或者拨乱反正;佛家从人的心灵入手,建立起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和发展模式,让我们的生命质量得到不断提升。这或许,就是越来越多人学习佛法的原因之一。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就像三位行者一样,从喜马拉雅山的不同坡面切入爬山,当他们自修到达山顶后发现殊途同归。看到天下的“道”是一样的。
人身难得,一生不长。不管是从儒释道哪家切入,只要信道而笃、切己体察、勤而行之,都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2018年对自己而言是儒学年,坚持以读好《论语》为主并向儒家其他经典扩充。倘若想要真正学好中华文化,逆流而上或许是一条捷径。从通过了解《周易》、《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春秋》等经典窥探上古文明。知其源流,则下位之学则顺理成章。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通晓了古之道,则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