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鎡《满庭芳·促织儿》

张镃

促织儿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释】

促织:即蟋蟀。(tuan):露多的样子。土花:绿色苔藓。微韵:蟋蟀细鸣声。笼巧妆金:唐宋时期,宫中妇人多以小金笼子关蟋蟀,置于枕旁,以解孤寂,此即指是。渠:古代汉语中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或“它”。

【鉴赏】

这是一曲典型的应景之作。以蟋蟀为题,追忆往事,抒发老来孤独的感慨。

词的上阕写景写物。作者描述的对象是蟋蟀,先给读者的却是一个蟋蟀出没的时间和空间环境:秋夜,月光如洗,照在高高的梧桐树上;浓浓的秋雾打湿了小草,庭外一派夜深人静。草地边缘的一圈绿色苔藓植物就像一条翠色的带子,萤火虫儿在其中忽闪忽闪的。作者用优美的笔调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深秋的夜景。也正是在这追忆中熟悉的环境里,我们又仿佛听到了那熟悉的促织的叫声。此时,词人将描写的笔触由视觉转向了听觉,“寒声断续”、“微韵转”,是指蟋蟀所发出来的特有的叫声。那颤颤的蟋蟀的声音,在秋天的凉夜中听来,多少有一些悲凉。这叫声像是在对侣鸣求,又像是在催促那已整夜未下机的无眠思妇。这段文字通过虚实交织的手法,描写了秋夜促织出现的一幕幕图景及作者的想象。

词的下阕通过追忆儿时追逐蟋蟀的乐趣,抒发了今日落寞的情绪。“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几句,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儿童追捕蟋蟀的图景。回想小时的情景,再来读这样的词句,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漫上心头。蟋蟀在那时不仅是孩子们的玩物,也是高墙深院内高贵人家或玩乐或无聊时的排遣。那蟋蟀在那年月曾给过人们多少欢乐!而如今,再也没有那样的心情了。同样的蟋蟀叫声,却只能任它孤鸣于深秋的凉夜中。看似写景,实是人物内心感慨之抒发。由欢至悲,既呼应上阕词的情绪,又总括全篇,点明题旨。

全词描写细腻,曼声细唱,亲切感人。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128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88
  •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原文及翻译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40
  • 玲珑四犯 王闿运

             《八仙图》,晚唐时蜀人张素卿所画。孟昶得之,令欧阳炯为赞。即李耳、容成、董仲舒、张…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124
  • 中学文言文注释须注意的问题

    中学文言文注释须注意的问题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选择,用注者要学会评判,要有…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31
  • 山中·长江悲已滞翻译赏析

      《山中·长江悲已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前言】   《山中》是初唐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绝…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35
  • 月下醉题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黄鹄飞鸣未免饥,此身自笑欲何之。闭门种菜英雄老,弹铗思鱼富贵迟。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

    古诗文 2020年3月1日
    58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