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吴存

        

春  兴

        问东君识我,应怪我,鬓将华。甚破帽蹇驴,清明无酒,寒食无家。东风绿芜千里,怕登楼、归思渺天涯。烟外一双燕子,雨中半树梨花。  日长孤馆小窗纱,新火试团茶。想明月湾头,家家笋蕨,井井桑麻。年华不饶倦客,早青梅如豆柳藏鸦。欲逐梦魂归去,客窗一夜鸣蛙。
        吴存做过小学官,不久就退隐归家了。他喜欢也善于写春,有《点绛唇·春梦》、《踏莎行·春日连雨》、《浣溪沙·春闺送别》等词作,还有就是这首《木兰花慢·春兴》。
        春又来了,“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寒食节气是在清明前一两天,这一日一般有风雨,过后万物生长,天气皆清净明洁,所以谓之清明。是春最盛时,但转瞬又将是暮春落花时节,春又要去了。清明寒食,是最动诗兴的节候,风景宜人,民间人们多春游踏青。词人在这个时节里,有些什么感触呢?他在词里说假如司春之神东君认得我,应该要惊怪我的鬓发已星星点点斑白了。一介穷书生,客居异乡,穷困潦倒,每日里戴着破旧的儒冠,骑着那匹瘦弱不堪的老跛驴,辛苦奔波,过的是“无花无酒过清明”(王禹偁《清明》)的日子。寒食这一日风俗是禁火而食,本已无钱沽酒,此日也只能胡乱吃些干粮冷食。而远客孤居,不能归家团聚,更添几多寂寞,几多凄凉。东风绵软,吹绿了芳草千里,这时节,最怕登楼倚栏,归思郁积。天涯渺渺茫茫,故乡更在天涯外。归不去,不如不登楼,少添些伤心。春日天气,忽雨忽晴,满城淡烟疏雨。只见燕子在寒烟之外双双对对地归来,濛濛细雨中一树梨花洗得只剩半树,纷纷坠落如雪。宋晏殊《破阵子》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果然。春日白昼渐长,长长的白昼,最易惹起闲愁。“可堪孤馆闭春寒”(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所幸旅舍窗纱前一番小坐,正可“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打点消磨此一段闲愁。寒食禁火,节后另取新火,所谓“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彦《兰陵王·柳》);而当时人讲究饮茶,如何汲水烹煎,如何做成龙团,都有流行的方式。只是羁旅难堪,夜晚明月当空时,思乡之情终是不能排遣。想起月光下家乡的小河水流弯弯处,一定是春事繁忙,家家采笋采蕨,便于井水灌溉的地方都种了桑麻。渐渐春事将尽,他倍觉时光催人老。青梅已结实如豆,绿柳已繁枝藏鸦,“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对此光景,词人不禁倦游之意更盛,思归之心更切。但客愁无寐夜,魂梦亦难归,只好听着窗外群蛙自由自在地欢鸣,发一声叹息,滴几点涕泪。
        词中塑造了一个落拓江湖的自我形象,对春来春去哀乐随物的惆怅和对浪迹他乡不能自主的愁怨,二层意思合在一处,有很强的兴发感动力。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223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关羽温酒斩华雄文言文阅读练习

    关羽温酒斩华雄文言文阅读练习   关羽温酒斩华雄   程普、黄盖、韩当都来寻见孙坚,再收拾军马屯扎。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   绍大惊曰:“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

    古诗文 2022年11月28日
    35
  • 陋室铭翻译 唐 刘禹锡

    陋室铭唐 刘禹锡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在,在于。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2、斯是陋室…

    古诗文 2022年5月19日
    104
  • 宋史种放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种放传文言文翻译   导语: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以下是小编整理宋史种放传文言文翻译的资料,欢迎阅读…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39
  •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全解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全解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全解:鄙 兵 病 察 朝,供参考。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53
  • 《过垂虹》

    姜 夔 自作新词韵最娇, 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 回首烟波十四桥。 这首七绝,是诗人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除夕,携小红由石湖(苏州与吴江之间的风景区,范成大的别墅…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66
  • 夜书所见古诗的翻译

      在外的游子思乡一直都是古诗词中的经典话题,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的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夜书所见   …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3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