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即今湖北黄冈。沙湖:在黄冈东三十里。芒鞋:芒草编结的草鞋。一蓑烟雨:喻指人世的风雨烟波。蓑,蓑衣,蓑草编织的防雨具。此处为虚指。

【鉴赏】

出行遇雨,本属平常,但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了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上阕起句直抒面对风雨的态度。穿透树林、击打树叶沙沙成声的雨,堪可令人惊慌失措,或者狼狈不堪。但词人的态度不但是“莫听穿林打叶声”,将外界风雨置之度外,甚至可以在风雨中安步徐行,吟诗作啸,其从容泰然,他人难及。“莫听”、“何妨”相互呼应,随口道出,更见超然态度。后三句承前细写。竹杖芒鞋本粗陋无以抗风雨,可在面对风云变幻安然处之的词人看来,比之高头大马甚至更加轻便。一句反问“谁怕”,不但超然,更见傲然之态。最后一句收束上阕,言词人直欲“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况偶然途中遇雨?此一超旷论说,使此前的雨中徐行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苏轼基本人生态度的表达。

下阕一转,以料峭春风吹得酒醒转出另一境界。“酒醒”,意味着前述傲然行动、超旷议论略带醉意。此时风之料峭,雨之冷洌,使词人在“微冷”中醉意顿消,前此态度似乎也颇值得怀疑。但作者以“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描写另推新境,产生柳暗花明之效果,词人也在自然风雨的阴晴变幻中获得更深沉的领悟,而非一时的醉中壮语。“回首”以下,表面写自然风物,实际写更深沉的人生态度。此时,词人心境已进入一个更为高妙的境界:不是傲然从容面对风雨,而是根本无风雨一念。人世浮沉荣辱,俱已不在词人的心灵范围内了超然至此,已至极致。

全词构思巧妙,平中见奇,从遇雨之吟啸徐行升华为超然世外,不以物喜,不因己悲,从而使人在沉浮荣辱中以人格的超旷消解所遇到的挫折磨难,立意高远,非常人能匹。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283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卜算子》全词翻译赏析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 如果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和春同住。     [出自]  &nbs…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59
  • “箫管曲长吹未尽,花南水北雨濛濛。”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箫管曲长吹未尽,花南水北雨濛濛。”这两句是说,曲江之上,春花盛开,春水融融,细雨蒙蒙,更增添了一番迷人的色彩;歌管楼台之中,无穷无尽吹奏乐曲,王公贵人整日…

    古诗文 2022年11月22日
    32
  • 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元曲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骊山横岫)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31
  • 张衡传

    朝代:两汉 作者:范晔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

    古诗文 2020年3月20日
    661
  • 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古诗翻译赏析

      《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前言】   《白云泉》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抒情之作,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35
  • 木兰花慢(社日有怀)

    朝代:宋代 作者:严仁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东风吹雾雨,更吹起、夹衣寒。正莽莽丛林,潭潭伐鼓,郁郁焚兰。阑干曲、多少意,看青烟如篆绕溪湾。桑柘绿阴犹薄,杏桃红雨初翻。飞花片片走潺…

    古诗文 2020年5月27日
    61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