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的潜能》读后感4000字
书籍信息
1、阅读时间:15小时,不到700页。
2、书籍内容:先后介绍了“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教师授课的原则技巧、运动教育、感官训练、书写阅读、算术入门、绘画音乐等内容。
3、重点内容:感官训练。因为蒙台梭利认为感官训练可以扩大儿童的感知范围,为大脑建立秩序,为智力发育奠定基础。
4、适用对象:3-6岁孩子的教育。
5、再次阅读:书中涉及到很多如何实际运用蒙氏教具进行训练的知识,需要在实际中不反复操练才能熟悉,到用时还需重新阅读作为使用手册。
一、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是建立在赛吉、伊塔、塞根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经过在儿童之家实验不断完善形成的,最初源自于对特殊儿童的教育研究。其教育方法及重点在于:
1、对孩子身体发育情况进行测量:包括身高、体重、头围、面宽、侧径、胸围、头指数。
2、教室陈设:包括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设施,器材要与儿童体格相称,轻巧易搬动(撞翻椅子告诉他们还需锻炼,让其自我纠正;外部设施的简陋或不足反而有助于培养敏捷度和灵巧度)。
3、纪律:“儿童之家”强调的是活跃的纪律,而不是常说的“一动不动”。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又能在必须遵守生活规则时自我约束,这就是蒙台梭利强调的纪律标准。其培养要点在于:(1)儿童学习的第一个概念是对与错的区别;(2)训练儿童的主动性,做有益的事;(3)儿童的行为要自发、有序、协调、完善。
4、自由:蒙台梭利一直强调“儿童必须能自由地展现他们自己,表明他们的需求和态度”。“但儿童的自由应当不以损害他们所属的集体利益为限度”,“自由的形式则应表现为我们普遍认为的良好教养”。
5、独立:无独立,不自由。到3岁时,儿童可进行基本的生活活动 ,很大程度上就能独立了。为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不能服侍他们,而只能帮助,要保持儿童的尊严感。
二、对教师的要求
儿童教育的关键在于将大部分的主动性都交给孩子。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
1、阐明如何使用工具:要注意少说多做、简洁、客观。
2、被动、尊重、观察:不要主动去帮助孩子做这做那,横加干涉,要保持被动状态,保证儿童的专注不被打扰,教师主要进行观察即可。
用蒙氏教具训练孩子,对教具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要分离所用工具的属性,让孩子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属性上,其它属性要加以控制。如训练孩子识别长短差异,则要保持教具在粗细、形状上等的一致。除此之外,所用工具还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要能错误控制,方便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
(2)要有吸引力;
(3)要能用到活动中去;
(4)要限制数量,便于为孩子建立秩序。
在实际训练时,教师可采用塞根三阶段授课法:
(1)第一阶段:让孩子感知物体与名称的联系。如在认识形状时,拿起对应的形状,相应告知“这是三角形”、“这是圆形”。
(2)第二阶段:让孩子认识与名称对应的物体。如“哪个是三角形”、“把圆形给我”。
(3)第三阶段:让孩子回想与物体相一致的名称。如“这是什么形状“、”这是什么颜色“。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采用合理的训练方式:
(1)差异性:先让孩子识别差异最大的两个,再辨别差异相对较小的。如辨别形状时,先辨别三角形和圆形,熟悉后再辨别椭圆形和圆形;
(2)同一性:拿出一个,让孩子从一堆教具中找出相同的另一个;
(3)渐进性:让孩子将某教具按递进顺序排序。
在训练的过程中,还要让儿童注意力只集中在课程目标上,教师则要准确展示如何使用工具,要热情地引起孩子的兴趣和关注。在尊重儿童有益活动的同时,要防止工具的错误使用,特别是需要阻止孩子的恶意错误。当儿童注意力不在教学上,回答错误也不愿改正时,教师应该终止授课,不要纠正孩子或坚持做练习。因为这说明孩子还未真正准备好学习这类知识,对孩子进行纠正,会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不好影响。
三、感官训练
感官训练是本书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作者着墨最多的部分。因为感官训练可以扩大感知范围,奠定智力发育的基础,且感官的敏感度几乎能无止境地提升。在孩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3-6岁为感官的发育期。
想要增强孩子的感官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静默练习;
(2)抽象概念与感官工具结合,相互强化;
(3)单独隔离出要练习的感官,控制对其它感官的影响;
(4)运用塞根的三阶段学习法;
(5)重复练习。
1、触觉训练工具
(1)训练技巧:触摸时,让孩子闭上双眼,由教师握着孩子手指,引导其轻轻地拂过物体表面,可以更好地进行感受。
(2)蒙氏教具(基本上都可以在淘宝买到):
a、粗糙程度的感受:光滑程度不同的卡片,粗糙程度递增的砂纸卡片,不同种类的织物;
b、温度的感受:热水、冷水,温度不同的材料(木头、毛毡、玻璃、大理石、铁等);
c、重量的感受:大小厚度相同的材质不同的木板;
d、形状的感受:圆柱体插件,几何板块,三套木板。
2、味觉、嗅觉:嗅觉是味觉的天然助手,训练儿童味觉的天然时机,就是在用餐时。
3、视觉训练工具:包括内置圆柱体插件,量度递增的大件工具(红棒、棕色梯、粉红塔)。
4、色觉训练工具:色板。
5、几何图形工具:木质几何图形嵌板,几何立体组,三套几何图形卡片。
6、听觉训练工具:乐铃。
蒙台梭利将声音分作安静、人的声音、噪音、乐音四个种类,在进行练习时,可先进行静默练习,让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增强练习效果。
四、运动教育
在对孩子进行运动教育时,其主要内容就是实际的生活练习,如摆放家具、规整物件等。锻炼的方法则是通过不断重复,以锻炼动作的准确度。还可以通过系扣框、走线练习进行锻炼。走线练习的方法如下:在地上画一个椭圆形,让孩子把脚完全放在线上,也就是用脚的轴心踩住线行走,这样可锻炼孩子的身体平衡能力。在孩子完成后,还可以让其进行端水行走等。
蒙台梭利还强调应让孩子回归自然,因为自然会教育孩子关心动植物,从而学会关心他人,并让孩子感受到播种和收获的乐趣,回归质朴。
五、书写与阅读
蒙台梭利认为,书写和阅读应从最开始就融合在一起进行锻炼,而且书写行为的发展一般早于阅读行为,因为书写是心里-运动机制主导的,而阅读则是纯脑力劳动。4岁孩子的手柔韧但还不协调,此时是最佳学习书写的时机。而孩子口语敏感、发展的年龄段则是2-5岁,且只有在孩子7岁以下时同时学习数门语言,才能察觉并发出不同语言的所有语调和音调。
1、书写训练
在前期进行感官训练的同时,就为书写做好了间接的准备。而在直接练习书写时,可通过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练习:
(1)掌握书写工具:利用木质几何图形嵌板工具,勾勒出嵌板轮廓,换种颜色再画一轮廓,然后用彩色铅笔涂满双色轮廓,不要溢出。
(2)临摹字母符号:用粗糙的砂纸制成的字母进行临摹,并教授字母的读音,先元音后辅音。在临摹时,先用食指中指触摸字母,熟悉后再用握笔姿势握住小棍进行字母临摹,锻炼好后,就可以过渡到利用肌肉觉学会写字。
(3)拼单词:让孩子根据发音用活动的字母拼写单词,让声音和视觉形象联系起来。
在书写前,需要判断孩子能否自行书写,只要孩子在给几何轮廓图形涂色时能画出笔直平行的线条,或者是闭着眼能识别砂纸上的字母,并轻松自信地拼写即可。在满足上述条件后,最好再等一周再让孩子自行书写。在孩子会自行书写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线条,帮助孩子按照合适的大小和位置来书写。如果孩子还在犹豫,则应鼓励其不断触摸砂纸上的字母来进行锻炼,而不是直接纠正他们。
2、阅读训练
蒙台梭利的阅读训练主要是针对像英语这样由字母构成单词、句子的语言,针对中国文字则有点困难,不过还是有些方法可以借鉴。
在学单词时,可以通过单词卡片与实物对应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在学习阅读之前,儿童应先学会组句子,再学会理解句子的含义。训练过程中,可以与孩子用书面语言交流以促进其阅读能力的发展,如在纸条上描述孩子必须完成的动作,让孩子拿去阅读后完成系列动作,这样还能判断其是否真正理解了纸条上文字的含义。
六、其它训练
除上述内容之外,蒙台梭利还教授了关于孩子算术、音乐、绘画方面的训练,但因涉及的主要是相应教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因而也就不再细细描述了。
七、工具呈现的常规等级与顺序
蒙台梭利提出“表现出工作和学习愿望的孩子,应当任由他们自由去做,哪怕该工作不在常规计划之内。常规计划只是提供给刚开始带班的老师的。”孩子的常规训练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安静地挪动椅子、搬东西、踮着脚尖走路;各种系扣练习;内置圆柱体插件(感官练习)。以下是内置圆柱体插件练习由易到难的顺序:1、等高而直径递减的圆柱体系列;2、等底而高度递减的圆柱体系列;3、所有维度都递减的圆柱体系列。
第二阶段:实际生活练习:安静地站起来和坐下、擦拭灰尘、从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中倒水、走直线;感官练习:大小工具、长棍、长方体、立方体。配对和比较阶段的各种感官练习。
第三阶段:日常生活练习:穿衣、脱衣、梳洗、收拾房间,正确地使用刀、叉、勺子;动作练习:沿线行走的各种动作控制练习;感官练习;画画;适合他们发展程度的一切练习;静默练习。
第四阶段:实际生活练习:布置餐桌、洗盘子、整理房间等;动作练习:有节奏地行走;动作分析;学习字母表;算术练习:运用工具的各种练习。
第五阶段:实际生活练习:除了上述所有的实际生活练习,还包括精细护理个人卫生,例如刷牙和清洗指甲;学习社会中的外部礼节,例如问候等;水彩与绘画;根据要求书写和阅读词语;最初的书面数学运算;阅读科学、地理、历史、生物、几何以及其他类似的词语;做促进阅读发展的游戏。
另外,蒙台梭利1907年在第二所“儿童之家”成立典礼上的就职演说中还提到一种设想,即在社区内将母亲、医护人员、厨师等的功能社会化,感觉很有发展前景。具体到医护人员上来说,就是在一个小区内设立一个公共的医务室,由其承担部分家庭功能,负责照顾小区内的病人,以及为住户提供相应的医护服务,这岂不是大大的便利?可具体到中国的现状来看,教育、医疗资源等都很缺乏,目前要实现难度很大,倒是一个可考虑和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