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读后感1200字
《马伯乐》是萧红在香港写下的长篇小说。男主角马伯乐原名马保罗,出生在青岛一个家庭情况还不错的家庭,但他的父亲拒绝给他很多的钱,因此马伯乐的生活也不算很富足。他没有固定的工作,开书店也不成功,在家里总是受到家人的冷眼,因此他自己一个人到上海说是躲避日军侵略去了。他一直诚惶诚恐,到处说日军就要攻来了,并且自己做出一副逃难的样子,住在一个狭窄的终日不见阳光的地下室里。再后来,日军真的打来了,但他却因为没有钱活得很困难,整日盼望着太太到上海来。没过多久,太太带着三个孩子:大卫、约瑟、雅格到上海去找马伯乐了。由于正处于战乱,他们一家人在上海住了一阵之后就挤上火车去了汉口避难了。
在汉口,马伯乐遇到了他的发小王桂英。王桂英的父亲和马伯乐的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因此他们两人小时候也玩在一起。这次久别重逢,两个人突然心生情愫,马伯乐仿佛恋爱了一般。但是后来马伯乐误会了王小姐要答应求婚的人于是两个人渐行渐远,最后王小姐真的订婚了,马伯乐也失恋了,过回了原来的生活。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算是比较平稳的了。我觉得稍微算得上比较刺激的应该是马伯乐一家挤火车去汉口的那一段,场面描写得很到位,真的表现出世界末日一般的争先恐后的逃难的场面。其余的话,应该就是围绕马伯乐的各种事情。当然我觉得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妥当的、符合主人公性格的。
马伯乐是个胆小的、无所事事的闲人。他完全不信仰基督教,这在他那十分信教的家庭里就是个异类。还记得他唯一一次下跪,家里人以为他开窍了,搞得全家上上下下也跟着下跪。他不是一个个体,他是那个时候很多人的化身。有时候会让人记得他很有趣,总是把“真他妈的中国人”挂在嘴边,有时候又会让人觉得他很愚昧。其它的人物也是各有特色的。比如说约瑟总是喜欢打架惹事,说不过的就动手打;大卫就比较内敛一点,胆子也比较小,相对来说像马伯乐一点;而马伯乐的太太呢,感觉比较精致,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深。
感觉马伯乐的人生哲学可以拿出来说很多。比如说他在上海旁听大学的课的时候,就悟出了一个道理:交朋友要交穷朋友,因为跟有钱人做朋友比较费钱。还有他比较保命,无论去到哪里都喜欢准备得身份完备万无一失,像挤火车逃难的时候他就背了满满的干粮等等。总而言之他的这些人生哲学在那个时代也不无道理啦!
由于写作背景和作者自身经历的关系,这部小说也流露出了西方文化的味道。比如说马伯乐他们家起名字,有保罗、大卫、约瑟等;然后全家人,甚至带着身边的人也一起来信仰基督教,认为只要虔诚就能有好事等等。还有一些崇洋媚外的观念,比如说人们觉得外国的什么东西都是好的,自己国家的东西就不好;不敢欺负外国人,却对自己的同胞打打骂骂等等……这些都是很浓厚的时代特色。
emmm看这本书确实是需要一定的耐心,而且似乎提前了解了这一段历史会比较好。
201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