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阅读》读后感1700字
如何养成阅读的习惯?
很多人都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可惜微读里下架了。
拿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2个多月。
文字很浅显,大多数篇幅啰嗦至极,还带点蛊惑性质的畅销书味道。
洋洋洒洒接近小手机屏幕里的600p。里面真正的信息点其实画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就能概括。
不过当你看到一个方法后,愿意每天花上一段时间把它当作阅读材料加以练习,还是会有收获。
比网络上的零碎的观点信息好,毕竟系统。
而且最好时刻告诫自己,这些内容重在练习,不是为了给你一个观点。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最震撼的莫过于,其中提到的练习书单–
如果你只剩下6个月的时间,你想读哪些书?
有点像遗愿清单。向死而生。
关于死亡的思考,是让我们能够在废墟中重新连接生活的桥梁。
当时脑海里第一时间响起毛姆的那句–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多么漂亮的一句话。我也总在病中的恍恍惚惚里一次次想起它。
生病了,思绪会很多,因为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缘故,能量在四溢,不加以控制,心也会生病。
从来没有人细心教我生病以后怎么办。生病这件事实在太稀松平常。大部分人都将它列进了理所当然的清单。
如果你有与我相同的境遇。不要埋怨生病时他们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他们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
在准备孑然独行时,我们最好自己学会它。阅读会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让那些杂乱的想法自顾捣乱,挥舞魔爪,不必理会。把时间放心地交给阅读。
待身体渐渐复原,自然能轻而易举把心中笼罩的阴霾拨开。
凡尘小事,不值烦恼。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在炉火旁打盹。想象那时的你,捧起书,慢慢读。
回想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昔日相遇时,浓重的阴影。
那里潜藏着一个朝圣者的灵魂。
叶芝的当你老了,曲解用在这里,挺好。
这周忙得不亦乐乎,被几个新品宣传文案虐得死去活来。
刚忙完长舒一口气,今天就生病了。强撑着眼皮,一整天都在和自己战斗。
终于将工作的时间交给工作,其余的时间交还自己,能够腾出心情把这篇札记写完,能够向自己证明:看,今天你又赢了。
第一次阅读简记:
1.阅读前的心理准备1。
对于不同阅读材料大体可以分为:纯粹消遣、了解见闻、记忆学习实际操作。
不同的材料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2.阅读前的心理准备2
三个错误认识:所有材料都要逐字逐句阅读,从头读到尾才能理解内容,试图一遍理解更多地信息
解决办法:
运用指读法 引领视线,消除默读。
艰深的内容多读几遍,但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消除回读。
找关键词、关键句索引,每次按一个部分去理解。
读完尝试回忆,建立思维导图,加强记忆。
以脑海里某个知识坐标为参考,把新内容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搭建体系,并思考运用场景。
3.三类信号词帮你对材料进行金字塔层级分割,节省精力成本。
1,表示时间,场景,思绪转换的
当……时”和“之前”;“在……时”和“之后”;事先”“很快”以及“接下来”;晚些时候”和“最晚”;之前”“接着”“早先”“此刻”。
2,提示他还有话想说,不仅是此前说的那个方面
然而”,另一方面”,但同时”
此外”,例如”。
3,提示他将要提出结论,作总结的
总之”、“因此”、“正因为此”以及正如你所见”。
4.四种阅读方法及交替运用。
1.线性阅读法:最初学习的逐字逐行阅读方法。该方法最适合阅读复杂材料或者每分钟超过800个单词左右的阅读速度。
2.略读:选择性线性阅读。选择段落或段落第一行。
3.扫读:从整个材料中找出具体信息的阅读方法,比如名称或数字。
4.视读:阅读词群。利用手指引导视线,消除默读和回读。以向下移动的模式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阅读,不按线性阅读顺叙。
把过去的线性阅读法调整为多重阅读法
先略读 扫读预习
然后指读法 线性阅读获取信息,快慢结合
目标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在脑海中回忆
得到一个自己整合过后的记忆。
最后还应该运用扫读针对性的回顾书中内容。
5.练习批量阅读。
练习批量阅读报刊杂志信件。
这些材料同时也是能够利用零碎的5分钟10分钟阅读的材料。
必要时还可以采用批量处理的方法。
因为我们总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进入一种头脑工作状态。既然进入了,那就好好利用这个运行状态的大脑。
6.练习主题阅读。
针对同一本书的不同主题切入重复阅读
针对同一作者的书,针对同一领域的主题阅读。
也是一种利用好大脑工作状态的方法。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