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读后感900字
乌托邦世界是理想的、美好的,让人感觉虚无。而当我看到反乌托邦世界时,却又感到极端的不适和反感。说到底,其实两个社会构想都算是极端,乌托邦构想的世界是极端的纯粹,社会财富公有,按需分配,统一行动,一切秩序井然,自动摒弃了人类身上固有恶劣根性。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当社会高度发展的同时,人类自身也在高度发展,达到无我的状态,心中只有集体,只有真善美。
而反乌托邦的极权世界里,则可能将人类的恶和欲发挥到极致。当人类追求极致的权力时,就会发展出如《1984》中所描述的恐怖统治,时刻的监视、控制,包括思想、人身、生活各方面。个人崇拜达到顶点,国家运作围绕着权力最顶端的“老大哥”而开展,无论是篡改历史,还是思想控制。极度压抑的社会气氛,即使是透过文字都能让人感到窒息。在极度压抑人类本性和思想之下,势必会出现如温斯顿、茱莉亚这般的思想异端者,这是人类自由本性的使然。《1984》最深刻的是关于三条口号的解读,“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深感作者的构思缜密,初看这口号荒谬,而放在书中的社会环境下,似乎无可反驳,这也代表了这个极权社会的运行核心。
或者以着一种极端秩序井然,流水线式的生活来展现,看似幸福其实处处束缚的生活,让你深感压抑。如《美丽新世界》一样,所有人的生来的社会功能已经预定,各司其职。思想也从生命的开端就接受各种制约,以适应社会定位和固有的思想观念意识。流水线的生活,生活各方面都已设定相应的情感和想法去应对。这个世界的人类看起来生活幸福、快乐,不像《1984》中那般压抑,痛苦。但他们的思想木然,已经被完全禁锢在设定好的框框中。试着想象,正常人类连想象、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没有,还真的能算得上快乐吗?
放在现在,关于乌托邦是不可想象的,社会氛围仍是以奋斗和自力更生为主。像乌托邦和它所衍生的反乌托邦的思考,应该在于带来的启发性,乌托邦社会是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虽子虚乌有但仍不失为未来美好的期待。反乌托邦社会反射的是人类的极恶和人性的禁锢,应该引起警醒,完善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制约制度,才能避免独裁,专权,才可能带给人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