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人都要吃饱》读后感900字
并不是所有描绘美食的随笔都是暖心开胃的。带着炫技的虚荣写食物,就显浮夸;带着批判的视角写食物,就显生硬。而张公子这本《孤独的人都要吃饱》,把口腹之欲写得温婉动人,由口入心,有落地生根的踏实,也有寻常况味的亲切。
在张公子的味觉数据库里,各地的食物因为做的人或者吃的人而赋予真性情。比如卖年糕的臭豆腐阿婆,阿尔卑斯山上制酱的印度老板,卖红烧大肠面的大叔,吃月光酱拌星辰的天狗先生……食物因人而性格丰满,形象鲜活起来。
一道菜好不好吃,要看食材和厨师手艺的优劣。一本随笔集好不好看,也是要看文字的立意高低和作者的文笔水平。张公子在这本书中从人人吃过的大肠面、蛋炒饭、吃外卖,谈到肉夹馍、黄豆炖猪脚、咸鸭蛋,乃至印度的酱料,日本的拉面,里斯本的肉桂粉……不变的是那份对市井小吃的敬意和爱,还有那又浓又郁的人间烟火味道。流畅如水银泻地般的文字,唤起的是舌尖上那关于美食的味觉记忆,而与味觉记忆连接在一起的,是与美食相伴的喜怒哀乐,还有难忘的人:一起与自己在路边消防栓上吃肉夹馍的女朋友,在久违一年后还记得自己的热干面老板,成为周边众多孩子干外婆的馄饨阿婆……张佳玮用市井小吃所构筑起的记忆宫殿中,俯首皆是如此平凡但又令人心中浮现暖意的片段。不炫技,不过火,用书中的料理对应的话,就像是一份火候恰到好处,加了香肠、青豆、毛豆、胡萝卜的浓香蛋炒饭,平凡却温暖,好吃且管饱。
那些个寻常的市井小店、苍蝇馆子,被张公子描摹得这样朴素不失人情,看得让人眼前浮现一桌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嗅到人间烟火的味道,美食轻易就填满了孤独者的心肝脾胃肾。
正如张公子说的:“所以世上事并不都像复仇,搁凉了上桌更有滋味。久搁可惜,不如早吃。倒不是说万事都得趁新鲜吃以便延年益寿,只是趁你还吃得下一切的时候,把能吃的、能做的、能读的、能听的、能爱的,都过一遍。因为人生的确长得很,但什么都吃得下还愿意吃的好胃口时光,却短暂得多。”
全书最后的三篇是童话故事,透着股清新甘甜,就像是饱餐之后的大麦茶,给这顿饭划下圆满的句号。
好的文字如同好的料理,令人温暖而幸福。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