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后感900字
(向喜欢旅行又喜欢涂涂写写的人推荐《湘行散记》,对“故乡”的感受始终是人生主要意义之一。)
在前文做读书笔记时我曾隐约暗示过,湘西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因由是那里有山有水(正如作者所说的“河水深到三丈尚清可见底”),毗邻贵州四川,少数民族文化十分吸引人。当然,因着我是在山水之间及铁皮船和竹筏上长大的,也是顶重要的籍由。
我始终觉着自己不是读纪实小说(实质上泛指一切小说)的料,大约是历史和地理课程没学好的缘故,对从文先生的“定位”拿捏得终于还是略微飘忽。
但湘江的“湘”和旅行的“行”终究还是扣我心弦的,当看到《湘行散记》这样的字眼,内心在死寂中又生出了许多贪婪。
于是在阅读时时常与自己的“铁皮船和竹筏生涯”对号入座,反复在地图里查看湘江、沅江和辰水等河流的脉络,甚至将桃源、泸溪、铺市和辰州等等地点在地图里分个上游下游,在箱子岩、鸭窠围和骂娘滩等地反复重现与激流搏斗与平水拥抱的壮烈。
这一切,我从从文先生身上学到了许多他所谓的从湘西大地里学习到的“知识和智慧”,这些与时局密切相关。那时我对时间还缺乏热爱,志向亦清如沅江水,清可见底却什么也没有。如今读这样的文章却是有些许庆幸的,毕竟心无琐碎“沉淀”,“走到哪儿算哪儿”也算是阅读最惬意的状态了。
省亲是行文叙述的主线,分别采用书信和叙述两种题材,作文不算十分的生动,但其中的多情是难能可贵的。这里边决然不止是情情爱爱离恨别愁,作者对故乡的爱的深沉方是它的妙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时局可能改变一个人,但对故乡的热爱永世不变,并且以后漂泊的生活必然也始终在故乡这个主题里。正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情结。
读这样的书对时间(时代)感和地理方位感的要求特别高,看似细腻琐碎,实则逻辑体系十分完备。倘若你也像我一样有过类似经历的生活,读起来会更鲜活些。
当然,不论视角如何精准文字如何犀利,所能记载下来的不过十之一二,这还不是指“发生”的十之一二,而是所记载的这些“发生”里的十之一二。未曾亲自去体会激流与吊脚楼,很难体味其中的酸爽。这或许正是如此多的人钟情于偏远湘西山水的缘故,趟能按照作者的路线重走一遍,以凤凰古城为终点,其它的山山水水就都失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