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我的心灵阅读》读后感1700字
我的心灵阅读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感觉自己不会写书评,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没有灵魂,没有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写出来的东西缺乏生命力,写论文是要严谨,论据论证合理即可,写文章是要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能通过文字去发现美,感受到文字的穿透力。好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怎么改进,看了一些书,也思考了很久。发现还是得看看大家是怎么写的,知道最后要出来什么样的效果,你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在拜读过李老师的《享受人生》和《人间采蜜记》后,逐渐喜欢上了她的笔风,发现文字的力量原来这么神奇,可以让人从中发现美。从这两本书中了解到在李老师一直非常感谢当时的一段深而广的阅读经历,为他今后的科研和写作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她把那段时间所阅读的世界名著的笔记整理成了这本《我的心灵阅读》,正如书名一样,每阅读一本世界经典名著都是一场心灵的冒险,很庆幸能让遇见这本书,所有的遇见都是一件小确幸。
《我的心灵阅读》主要收录了李银河老师85篇小说的读书笔记和100部电影观后感,文笔温润而深邃,字里行间都能深刻的感受到这位高手深厚的内功,洋洋洒洒就可以把一部世界名著的精髓剖析的淋漓精致,令人如沐春风。透过它的文字让人感受到了文字所蕴含的美,要想看出美,需要知识和修养,敏感和想象力,没有这些修养,没有艺术鉴赏力,就不会识别美,不会看出美,当然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就是空洞而贫乏的。作者就具有发现美的这种能力,而且让读者能强烈的感受到这种美,这就是高手中的高手,将一切幻化与无形之中,其实我一直也比较偏好学者写出来的文章,深邃而又充满智慧。
同时作者也将每一部作品中蕴含的一些普世的哲理揭露出来, 例如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于罚》的评价中就提到了从历史和社会现实看,人类绝大多数的精神产品都是贵族创造出来的,因为精神产品的生产需要有闲,需要谋生之外的生命冲动和创作冲动,而平民已经在谋生的阶段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为什么跨越社会阶层这么难。其实国家的发展也是,只有经济的繁荣才能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正如大唐盛世一样,正是唐朝时期经济的繁荣,才使得当时的文化和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记得以前考研的时候,做过一篇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主要论述了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发展,而不是用发展教育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怎么说呢,教育的发展其实就是经济繁荣发展的成果。当时,我记得自己对这个结论纠结了好久,认为这个说法其实不合理。其实不是结论不合理,而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看的太少,思考的太少,看事情不够深邃,不具备发现普世哲理的智慧,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写不出来有生命力的东西,因为本来就没有发现其中的美与哲理。
小说的内容虽然高于生活,但是也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美和处事哲理,这就需要我们有发现美的能力,如果知识储备不够的话,就多看看书,审美能力也不是天生的,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得来的。对于审美的修养,我理解的是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如果想要自己的想法更加深刻,可以多尝试着以哲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这个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的最大的体会。一些朴实的道理,往往都蕴含在一些最简单的一些事情中,要发现它,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所以看完这本书之后,在后来每看一本书,我都会尝试着让自己的想法尽可能的深刻一点,因为这样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书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就比如我后来看的白夜行,感受就与之前看其类型的书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本书可以发现,作者所读书目基本上都是世界经典名著,这一点也与李老师一直遵从的采蜜哲学一脉相承,人间如花从,我只从中采取一点点精华,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经典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因为它往往都揭露了人性反映了最朴实的人生哲学,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读经典的原因,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建议多读经典类的书籍,因为它会令你内心深处的灵魂产生共鸣,就像前文提到的,每阅读一本经典都是心灵的一场华丽的冒险,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