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嘻哈文化发展史》读后感900字
开始关注并深入嘻哈,从今年夏天《中国有嘻哈》。开始是一个朋友说了一句:今年夏天又可以一起追选秀节目了,在这之前,知道这个节目,并没有打算去追着看,那里嘉宾也没有那种必须打call的艺人。节目开始前,对kris的认知停留在小gina事件、老炮儿、和神仙姐姐的电影里;对️的认知,在于花花唱过的差不多先生。这之前,也不了解大金链子文化的,或者说有点抵触他们的直来直去原地diss天diss地diss社会。
但,当我看完了这个节目,我大概理解了,我在读大众文化相关书籍时,涉及到流行音乐、亚文化相关问题时,没有打通的认知障碍,就在于我的选择性忽略,选择性抵触情绪,导致总是感觉有个未填满的黑洞。
当从音乐史再到这本专门的嘻哈发展史,真的是越来越喜欢了,不论哪个类型的音乐都有它的美,对音乐人的认知不再停留在颜值上,在此之前,个人评判标准:此条只适用于ET。现在可以重新定义它的范畴。大多数的认知偏差在于对事物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那些fans不是因为她们脑残、天真。可能就是她们获取的信息比你多一点,理解的更透彻,明白自己看重的是什么。就是有人所未知的人品亮点和才华在某个时候打动了她们,决定终生不脱粉。始于颜值忠于人品陷于才华。对于粉丝,爱豆就是满足了她们对这个世界美好事物的全部幻想。肤浅的物质金钱的幻想、高端的智商和才华的幻想。
写的跑题了,看完这本书的感受吧。花非花雾非雾,总之,一句关于这本书的言语都没写。书就在那里,我说不说,你打开就能看见。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造成了读同一本书的不同观感。对于我属于囫囵式的读完。最大的收获是再认知嘻哈。顺畅了我对大众文化中流行音乐板块的进一步理解。
另一个原因支撑热衷于此事,就是寻找素材,最后,要说一下,看了整个夏天的kris点评,但是他的粉丝年龄段小,一起玩耍磨合起来需要时间。这是个人经历的某些事件后的感受。pgone算是看节目中,比较支持的人。节目结束了,支持。
在需求和供给衔接顺畅这件事上,还是小炸毛心里最有数4356251,总是能读懂天团的阶段性需求。素材还是自家的好,找其他家的了,好麻烦的。真的是有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