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工具书,好好看看,完了就可以到街上摆摊了。』
看人是看多还是看少?——《微表情心理学》读后感
亲密关系里经常会听人家说这么一句话——他以前不是这样的。
听到这样的说法其实挺令人震惊,想当初的精挑细选、层层考验、多重把关都成了徒劳了,还是没看准人!
在哈里巴尔肯先生这本《微表情心理学》里,提供了成套的识人工具,帮助我们避免看错人。
那么看错人又是什么样的一回事呢?那些被评价为“过去不是这样的”的人的过去和现在究竟有没有不同呢?
以我个人的见闻,亲密关系里的人是没有过多变化的。所谓的看错人,不过是把看到的局部当成了全部事实,把一时的“表现”看成了一世的品性。
所谓合适的人,一定要是能够允许你显露自己脆弱、平庸及清贫的一面而仍然爱你的人。
在蜜月期里,“表现”是一种本能。一个人表现得优秀、富有且有活力,是自己本能的表达,也是对方审美的需要。
我们总以为,好的才是好。于是忘了去允许,允许不那么好的那一部分存在。而那不那么好的部分其实是““好””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一个刚强有活力的人,TA的脆弱的一面甚至比他坚强的一面更有价值更有魅力更值得爱惜。你一个只教你坚强的社会里,往往是迷失在坚强而不是脆弱里。
生命是一个大得可以杀死人的情绪能量场,十分里应该留出一分的不完美。正负值始终是此消彼长,但一方永远无法完全取代(消灭)另一方。就像亲密关系里的两个人,谁也打败不了谁。可能你会说那些选择了死的人不是被完全打败了吗?老天,除非是被杀,其它的都是自杀!
所以,亲密关系里究竟有没有真相?有的,但确实难得一见。甚至,在舒适的关系里,彼此并不需要知道太多,“以偏概全”也是个不错的认知和相处模式。要了解一个人,往往是以一当百,判断是在某些点而不是在整个大面上做出。
知道得太多,也是不知道。
做“研究”是理性的,做决断一定是感性的。什么事情一经推敲都会事与愿违。
因此,之所以会看错人(TA以前不是这样的)有两种原因:一种是一方的掩饰(美化)一种是另一方的偏见(贪执)。亲密关系里则是这两种原因的中和,掩饰和偏见一起可以制造繁荣与浪漫。
运用《微表情心理学》里的许多有效方法看人,光是方法还不够,我们应该时刻注意情绪。大脑会骗人,但心灵永远不会。
别再去要求一个人改变,在TA拥有的全部品性里择优录用适时调适就好了,别人的改变就是你的不改变,改变本身没有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