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哲学文库)》读后感1400字
张志伟-《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何谓形而上学?《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从有形世界推想本源的问题,是为“形而上”。形而上学最早诞生于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企图从某种自然元素出发探究事物的本源,如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阿那可西美尼的气,色诺芬尼的土等,这个阶段停留在对宇宙的感性直观,我的理解是“形而下学”阶段。巴门尼德将存在作为哲学的对象,开启了对宇宙本体形而上的思考,并区分了认识的两条道路,即“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意见之路是建立在感性直观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形而下的“非存在”,只有“真理之路”才是以“存在”为对象,才会获得普遍的普遍必然的形而上的知识,巴门尼德为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柏拉图继承了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区分了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可感世界只是意见的对象,事物的普遍共相或本质即理念才是知识的世界,前者可见不可知,后者可知不可见。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莫过于他的著作《形而上学》,即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的对象即所谓存在本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也是宇宙的本体或实体,标志着形而上学学说的形成。到了中世纪,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哲学家引入形而上学思想为神学作论证,即经院哲学。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就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经院哲学一方面致力于通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方法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另一方面为了体现上帝的超越地位又将形而上学范畴体系中的实体提高为哲学的最高对象。然而,“形而上学”在近代以来受到了猛烈的批判。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展开了激烈争论,而休谟运用怀疑论让这场争论陷入僵局,使得形而上学陷入困境。在康德看来,科学知识的普遍性问题和人的自由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形而上学的解决。康德“批判”形而上学并不是为了摧毁形而上学,相反是为了拯救形而上学,为人类自由与信仰问题留出余地,正如康德所说:“我不得不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康德认为知性思维不足以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理性试图解决形而上学问题实际上是迫使知性范畴做超验的使用。而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代表黑格尔则对康德与传统形而上学展开了批判。黑格尔将康德“消极的辩证法”转化为“积极的辩证法”并发挥至极致。实际上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正是这样的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的“知性思维”,这也为日后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是“孤立、片面、静止”奠定了基础。后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兴起,他们都强调了人的感性与原始欲望,认为理性是后天的附属物,会束缚人的自由。而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从人类心理学出发,揭示出理性意识下的非理性潜意识存在。这些都极大地撼动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性基础。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以及衍生出的各种科学主义思潮都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不确定性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探索。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就是鲜明反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他们将人也视为世界的一部分,认为一切都是“存在”的不同表现形式,人不过是“此在”,客观世界不过是“在者”。他们认为“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问题”是无需争论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主客二元对立,实际上这也就抛弃了所谓哲学的“党性原则”,走向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总而言之,形而上学是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和话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