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看个病吗》读后感800字
绝对临床一线切身经历的经验之谈、肺腑之言。
内容比较散,毕竟是科普读物,都是由点点滴滴的(临床)日常组成的,作者已然经由医护、患者(家属)的角度的无缝切换,尽量沿着准备、就诊、住院、手术(围手术期)、术后恢复、随访…等捋清了时间线,也列举了大量的患者方面的误区、错觉,有针对性地予以解释、说明、纠正。
医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患者的角度看,可能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完全茫然无措;又或者脑中臆想了无数的可能,觉得“应该”怎么就诊、怎么治疗…实际却是“然并卵”。因为在医生看来,已经有无数病例经历了无数遍,磨合出来一套行之有效且相对性价比最高的流程了。不是说丝毫没有调整完善的余地,但是总比完全不着边际的臆想更靠得住。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历了无数次检验和完全只有理论未经检验,不用说也是前者更可靠。
就像郭德纲相声里说的,相声从诞生到现在上百年,其间无数老前辈把最逗乐、最有“笑”果的段子、包袱都总结提炼出来,后人如果不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创新,而非要避开所有现成的成果,独辟蹊径走一条完全没有人走过的新路,那九成九得搁车、崴泥。
所以再引申一点,就像前不久的公交坠江事件。口口声声提倡“工匠精神”,但是如果对“工作中”的人都没有一点起码的尊重,丝毫不认为工作中的人不该被打扰,那匠人还是“下九流”,工匠精神不提也罢。对于某个(自己未知的)领域,第一反应不是调整心态当学生,先去学习了解,而是领导视察工作一样,不管内行外行都敢讲两句,有没有可行性都要刷下存在感,那贻笑大方事小,耽误了自己的病情才是大事。
鲁迅先生说过,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那么,走现成的路,还是自己作开拓者去蹚出一条路来…个人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