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十八年4: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读后感1500字
《晚清最后十八年》
一套四册,计一百余万字。
从甲午清日战争写到辛亥革命,
中间穿插,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预备立宪。
算得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唯一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就是袁世凯。
很多看过《走向共和》的人对于李鸿章这个“裱糊匠”深表同情,
近来对于李鸿章翻案的声音也多了很多,
至少不再是历史书上那种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贼的形象。
但是,袁世凯的翻案时机貌似还没到。
我们就书论事,所以对袁世凯的洪宪复辟不做过多讨论,
因而只限于从这十八年里袁世凯的所作所为。
儒家在先秦时期有三个“子”,
孔子,孟子和荀子,
三人虽然没有师生关系,但是思想一脉相传,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
晚晴有三位汉族重臣,
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
三人也没有师生关系,
但是依然是一脉相传。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
曾国藩死后,李鸿章写的挽联是: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死后,袁世凯写的挽联是:
公真旷代伟人,旋乾转坤,岂止勋名追郭令;
我是再传弟子,感恩知已,愿宏志业继萧规。
这说明,至少在当事人的眼里,三人的思想和事业是前赴后继的。
然而这三个人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截然不同的。
曾国藩至少绝大部分是正面形象,李鸿章近来变得是半黑半百,而袁世凯几乎就是个反面典型。
曾国藩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做到了所谓“忠君爱民”,再加上近来大热的《曾国藩家书》等等,曾国藩已经被塑造成了圣人的形象,所谓“立人立言立功”三不朽。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一战皆溃,固然事出有因,但也绝对是他的一个污点;签订《马关》《辛丑》两个条约,毕竟是代朝廷行事,若非最高统治者首肯,李鸿章断然不敢自作主张卖国。
至于袁世凯,他都逼清帝退位了,他都窃取了革命果实了,一切一定是他对权力的私心才会让他叛国,毕竟大清帝国的确是交代在了袁世凯的手上,这是百口莫辩的事实。
这是形成三个人不同形象的基本逻辑。
这固然是因为三人做的事情不同,但最根本的是,三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曾国藩时代,大清刚开国门,农民起义是历史常态,汉臣由曾国藩开始才掌兵权,一个儒家出来的学子能够有朝廷可忠,能够有君可爱,那么安分守己地做好一个臣子的本分就可以了;
李鸿章时代,大清风雨飘摇,但病而不死,列强是外部威胁,没有办法推翻清政府,所以亡国几乎是不可能的,李鸿章所做的是代表清政府和国际进行交涉,借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袁世凯时代,大清气数已尽,列强环伺其外,革命党云涌其中,袁世凯的任务可以分成两部分,要么改良清政府让它变个形式存在下去,要么用个新的代替它,让它寿终正寝,安稳落地。
必须说的是,诚然袁世凯因为两次立宪不成,加上有载沣和隆裕两个猪队友,以及革命党的起义最终选择了结束清政府的统治,但是没有任何一个被灭亡的王朝能像清政府一般体面地退位并且在优渥的条件下生存下去,这一点袁世凯真的仁至义尽。
诚然,时代造英雄,英雄造时代,但是在这三人身上,时代的印迹是如此明显,人力反而有些相形见绌,只能说三个人很好地做好了属于其自己的时代工作,这算是本分;这三个人也尽力地把这个国家带向更好的方向,这才是伟大。
除却大清,想说说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中有桦山资纪,有山县有朋,有伊藤博文;
日俄战争中有乃木希典,有大山岩,有东乡平八郎。
一个国家是有国运的,我固执地不认为这是“人存原理”在作怪。
当一个国家注定兴盛的时候,会有一大批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涌现。
这些人被后世称之为英雄,这个时代也被称为英雄的时代。
我想,上个世纪初这个时代属于日本,而这个世界初,它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