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1500字
读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于我来说,既是读中国哲学史,但更像是读胡适先生。
胡适说:“我做这部哲学史的最大奢望,在于把各家的哲学融会贯通,要使他们各成有头绪条理的学说。” 但不知他知不知道,他在做成这件事的同时,也把独属于他的理性、程序、条理一步步地呈现了出来,而这,对于如我这般的读者来说,可能是比那些哲学学说更可贵的东西。
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周国平的《幸福的哲学》,此三者于我是很不一样的感觉。打个比方,以跟小学老师学汉字为例,冯友兰教你这个字的读音、笔画、字意,你很兴奋,因为你可以读写了;胡适,他不仅教你字音字意,还教这字怎么从图形演化而来,是形声字还是象形字,他讲这个字的使用实例,谁用对了,谁用错了,然后你就发现,你已经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周国平,他主要教你字的用法,他是要帮你解决书面表达的问题。
于我,冯友兰侧重讲“是这样的”,而胡适侧重讲“为什么是这样的”。而我这类学生,显然更喜欢选修胡适这类老师的课。
此书成于1918年,那年胡适27岁,在北大教授中国哲学史才一年。但从此书的旁征博引、中西交错、古今辉映中,足见其读书之广,之透,以及思维之严谨,训练之有素。胡出身汉学世家,禀有汉学遗风,又在美国攻读了文学和西洋哲学,算得上晓古今,通中西。东西方的相关学说,他掰开了,揉碎了,吃透了,然后他对你讲学,融汇贯通地铺排开去,捧出洋洋大观一部中国哲学史。
私以为,胡适表达观点不仅注重观点本身是否正确,还注重怎么表达,怎么呈现。另,他不唯书,不唯上,疑古,训诂,考据、校勘……种种我们确信无疑的古书,他证明给你看其中多少是假冒的,种种我们认为无可争辩的史实,他证明给你看是多么荒谬的,只要他认为错的,不管那是帝王还是先哲说的,一概批个透彻淋漓。但奇怪的是,你从中感觉不到任何火气和戾气,你感到的只是他的理性,他的平心静气,他的胸襟气象,难怪陈丹青说:“胡适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由他想到了另一位读书达人——木心。但他俩是十分不一样的,木心从书中收获的是美学,丰富的是情感;胡适从书中收获的是理性,成全的是学术。他做学问讲证据、讲程序,讲古今合壁、东西贯通,他通晓明白,他独立清醒,他不媚俗,不偏激,不保守,他始终有自己的见解与抱持。联系其一生的选择来看,他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冷静,何去何从面前清醒,重要关头从不犯错,依靠的也是这个理性。
然后,再说一说哲学。常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依我看,岂止是尽头,科学根本就是全程包含在哲学之中。有人说哲学是无用之学,他不知,哲学才真是大用之学,它无时无刻无用,它时时处处都在指导着我们的思维和言行。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发现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已经很宽,很深。这些思想中,已有了辩证法精神,有了坚白同异的研究,有了时间空间的研究,有了微积分的雏形……算学、光学、力学、经济学、心理学、进化论、政治学等,都已存在于中国先秦的思想体系中,若沿袭下去,应该可以形成很领先的科学和“科学的哲学”。但为什么后来的中国哲学落后西方这么多呢,胡适分析的四条原因很是到位。其中两点对今天仍有很重要的反思和借鉴意义:
1.短见的功用主义,极端的虚无主义,是科学与哲学发展的最大阻力。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貌似“尊”儒,其实让儒家少了对手与批评家,就如同刀子少了磨刀石,不久就要锈了,钝了。
胡适先生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也想说:何必在意快读多读,只管用心去读手中的这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