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读后感700字
用空闲的零碎时间看完了孙中伦的《回来》,天阴沉沉的,抬头一看,不到两点。终结了一趟读书之旅,剩下的一天却还很漫长。心中有说不出的怅然。
书名《回来》,母亲的离世是回来的理由。曾经,母亲一次次以长辈的经验告诉孩子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如他名字里饱含的期许。中伦。不偏不倚谓之中。
与母亲永别,失去成长中半壁依怙,开始重新思考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继而休学,出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成为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
他能走到哪里去呢?他去了东莞电子厂打工,大理客栈打工,定西支教,北京实习,成都当学徒。一年过去了,他记录下许多鲜活却又平凡的面孔,从文盲到知识分子。尽管平凡,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中心,活着都不轻松,恰如你我。平凡的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奔跑,又纷纷各自落地生根。生活的重负,我们早已浑然不觉,习以为常。就像巨石上被忽视的裂缝。苦难只有在叙述与阅读中才变得清晰起来。如空气如影随形的东西,突然有了重量。
苦难,究竟是一种现实,还是一种被过分渲染的表达情绪?
如果苦难是一种现实,书中活着的,死去的,为生计奔忙的,为理想奋斗的,对未来笃定的,对前景困惑的芸芸众生。都被一个字贯穿着,苦。如果苦难只是被渲染的情绪,那么所有未竟的不甘的一切,似乎变得不值一提。情绪是不可靠的,就像记忆不可靠。
复刻了记忆,留下了众生相,我并没看清作者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似乎叙述本身,变成了目的。像一棵树,伸展错综复杂又美丽的枝条。而这所有的枝条,都来自同一个躯干,来自同一个根系。这就是回来。每个人或喜或忧,都有与现实抗拒疏离的短暂时刻或长久经历。然而,我们没有人是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