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女性社会地位研究》读后感800字
历史自古是一门圣神的学科,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魅惑。它以多种形态存在,却有着“不可须臾或缺”的理性,所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作者在书里大胆质疑张光直、陈梦家等历史先贤的观点,批判当下不乏以先入为见来剪裁古籍文献的学者,史学研究充斥着浓郁的形而上学色彩。客观地,历史所探究的是坚实的形而下的基础,历史资料(不论是有无文字的出土实物还是历史文献),都普遍的残泐不全、缺乏系统,这就加大了历史研究的难度,对研究主体本身的学识素养也有极高的要求,它是一个人将时间与空间变动的深刻内涵转化为研究成果的过程。
作者在研究先秦女性社会地位问题中,运用“文化要素分析法”,将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社会地位分解为若干相对单纯的文化要素,从两性社会地位角度做整体的比较分析,为一些狼顾狐疑的史学研究者提供范例。
女性是人类社会的“半边天”,“女”的甲骨文中字形是一个双手放于身前、跪坐在地上的女子之形,学术界有人认为这是顺从、服帖的形象,以显示妇女地位的地下。实际上,女性的社会地位实则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从部落社到文明社会初期是两性社会地位走向分化的过程,两性在对社会控制的掌握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子通过各种手段如战争、巫术、禁忌等建立了政治社会,女性逐渐被排斥在社会活动之外。进入文明成熟期后,男性主导的社会通过以哲学因为基点的各种制度性文化规范,如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重男轻女、女不干政等巩固了两性社会地位的分化。在这些文化规范的制约下女性已认同男性社会赋予她的性别角色,这种主体意识是决定女性社会地位的根源。
历史研究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它所包含的文化要素具有多样性,只有深入到文化内部,在相似的要素之间建立联系,才能真正理解该文化的精神所在。历史也绝不是冰冷的,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需要以时间为维度相联系,只有贯通而看,方能感受它的温暖,这种温暖直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