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上)》读后感_2600字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上)》读后感2600字

也许大家都错了呢?绝非耸人听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脂砚斋就是曹頫,而也只有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曹頫才有写出石头记的阅历,他不是贾政,他就是宝玉。也许,还是假设,但是合情合理,曹頫口述,曹雪芹整理,却未曾想往事不堪回首,雪芹入戏太深,呕心沥血洒尽泪,没有完成叔叔的重托就去了。曹頫白发人送黑发人,晚年更是苦楚,也没能自己续写完成,于是将自己的经历和构思托付给了高鹗,算是对雪芹对自己有个交代。

转个大手子“国学之光”的论断——

曹頫少时颇能作诗,曹寅常有诗词与其唱和。袁枚的《随园诗话》也有记载:“康熙间,曹楝亭(曹寅)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丁未八月,余答客之便,见秦淮壁上题云:‘一溪烟水露华凝,别院笙歌转玉绳。为待凉夜新月上,曲栏深处撤银灯。’‘飞盏香含豆蔻梢,冰桃雪藕绿荷包。榜人能唱湘江浪,画桨临风当板敲。’‘早潮退后晚潮催,潮去潮来日几回。潮去不能将妾去,潮来可肯送郎来?’三首,深得竹枝风趣。尾署‘翠云道人’,访之,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崖所作,名延福。有才如此,可与雪芹公子前后辉映。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袁枚认为“雪芹”是曹頫的号,尽管是近百年前的人和事,但袁枚却有耳闻,可见曹寅嗣子曹頫少时在南京作诗闻名。这里的“雪芹公子”并非指曹雪芹,而是指曹頫,因为曹頫是曹寅的嗣子,而且也只有曹頫少年作诗才能靠谱袁枚晚年所说的“相隔百年”,因为袁枚只比曹雪芹小一岁。

《曹玺传》载,曹頫“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以为曹氏世有其人云”。给雍正皇帝写奏折的官员们全都是顶级的国家精英,雍正从未夸过谁的文采,却独夸曹頫的奏折文采,称赞其为“大通家”。

当然,曹頫从小也并不让人省心,和贾宝玉一样不爱正经学习,在十二岁时受到师友的“劝诫”。

前面提过,裕瑞还说:“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所谓‘元迎探惜’者,隐寓‘原应叹息’四字,皆诸姑辈也。”在曹寅家族中,活在世上的曹雪芹唯一的叔辈人就是曹頫。因而,贾宝玉的故事就是曹頫即脂砚斋的故事,这从很多批语中也可以做出判断。

第二十五回,写宝玉烫伤马道婆施法,“向宝玉脸上用指头画了一画,口内嘟囔囔的又持诵了一回,说道:‘管保就好了,这不过是一时飞灾。’又向贾母道:‘祖宗老菩萨那里知道,那经典佛法上说的利害……’”甲戌本侧批:“一段无伦无理信口开河的混话,却句句都是耳闻目睹。”

第八回:众人都笑说:“前儿在一处看见二爷写的斗方儿,字法越发好了,多早晚儿赏我们几张贴贴。”脂批曰:“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乃使彼亦细听此数语,彼则潸然泣下,余亦为之败兴。”我们都知道,二爷即贾宝玉。

第十七回,宝玉陪父亲晋见元妃时,贾政说:“岂意得征风鸾之瑞”,庚辰本侧批:“此语犹在耳。”

第六十三回,写贾蓉与丫环胡调,丫环说:“知道的说是顽,不知道的人…….”,庚辰本夹批云:“此语余亦亲闻,非编有也。”

第二十回,宝玉饭后走到薛姨妈这边来闲逛,正遇见宝钗、香菱、莺儿、贾环几个赶围棋作耍。贾环耍赖,莺儿满心委屈,口内嘟囔说:“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我和宝二爷顽,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庚辰侧批:“实写幼时往事。可伤。”

第十七回,宝玉听了,带着奶娘小厮们,一溜烟就出园来。庚辰侧批:“形容余幼年往事。”

《凡例》和脂砚斋都称大观园里贾宝玉的故事是“作者曾经,批者曾经”,“作书者曾吃此亏,批书者亦曾吃此亏”,“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作者痛哭,批者痛哭“,“有是语,有是事”,“此语余亦亲闻,非编有也”,“凤姐点戏,脂砚执笔”,“形容余幼年往事”,“实写幼年往事,可伤!”“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亲历之现成文字”,“谁曾经过?叹叹,西堂(曹寅书斋)故事!”“谁说的出?经过者方说得出!“非身经历,岂能如此触处成趣?”“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

曹雪芹12岁时曹家获罪,13岁春节时被抄家,根本无法“曾经”,无法“经历”。这正是很多研究者争先恐后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并研究出60多位作者的根本原因。以至于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胡文彬先生这么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吗?这是目前红学研究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当年胡适考证出曹雪芹是作者,理由是曹雪芹是贾宝玉,他的这个理由其实是一种猜想,唯一的依据是他觉得曹頫是贾政原型。实际上,曹頫三十出头就坐大牢了,他上哪去生两个当王妃的女儿,又怎能生出二十多岁的贾珠,和六七岁的孙子贾兰?他同时认为,曹頫的姐姐曹佳氏是元妃的原型。姐姐在小说中竟变成了女儿。刘心武先生也纳闷,咦,怎么所有人都差了一辈?!他们的解释是,曹雪芹要的就是这个劲儿。

只有知道曹頫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我们才能真正领会为什么脂砚斋说《红楼梦》是作者“一字一泪,一字一血珠”“哭成”的,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泪下如豆”、“失声大哭”、“放声大哭”、“血泪盈面”和“泪流一盆,湿地三尺”意味着什么,也才能更真切地解读《红楼梦》,真正读懂作者的一片苦心,正所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才能理解脂砚斋所说的全书本旨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才能理解在“枉入红尘若许年”之后脂砚斋所批的:“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才能理解为何脂砚斋说“无材补天”是“作者一生惭恨”,才能理解《红楼梦稿》封面上为何盖有“江南第一风流公子”的印章。

根据史料,曹雪芹是个很外向很爽朗很阳光的文艺青年,就因为自己吃不上饭而“一字一泪,一字一血珠”“字字皆是血”“哭成”了《红楼梦》?怎么可能!

最后,让我们看看曹家被抄以后在北京的家:红学家们根据《乾隆京城全图》找到了曹雪芹在北京的家。史载:“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与曹寅之妻孀妇度命。”媒体曾报道,据勘测,这处四合院的地基确实是十七间半,时值十三岁的曹雪芹就是在这个平民小院中长大成人的。成长在这样局促的环境中,六个家仆还都是成对的,曹雪芹连个丫鬟也没有,曹頫一直在狱中待着,抄家后需补赔给人家的300两银子长达八年最后还是靠赦免,脂砚斋强调大观园的故事“作者曾经”、“作者亲历”,曹雪芹要经历贾宝玉在大观园中的那种生活,真的只能是梦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3656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谢天谢地特别事件簿》读后感550字

    写作与我零距离――《谢天谢地特别簿》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认为写作是一件很枯燥和距离我很遥远的事情,但是看完谢倩霓阿姨写的《谢天谢地特别事件簿》后,我觉得原来写作可以身边的小事,也可以…

    读后感 2022年6月27日
    155
  • 《鸟儿街上的岛屿》读后感300字

    【第1篇】 《鸟儿街上的岛屿》是一本讲述了犹太男孩阿莱克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为了躲避纳粹分子的迫害,孤身一人躲进了鸟儿街78号一栋被炸毁了的房子里。因为他坚信会来接他,就一直在…

    读后感 2022年7月28日
    281
  • 读《少年特战队》有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少年特战队-生死狙击》这本书,这是一本写给男孩子们,并让他们成为男子汉的书。 这本书讲述了6位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少男少女参加特种兵的故事。他们分别是有大将风范的张小…

    读后感 2022年5月26日
    476
  •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读后感_900字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读后感900字 在生活与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读完了这本书。丹青以他无师自通的才能活跃在文化界多个领域,影响广泛。近些年来,我期望的…

    读后感 2022年9月15日
    99
  • 读《负荆请罪》有感600字

    这个,我读完了《上下五千年》这本名著,每读到一个小故事,我都感同身受,其中令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个人尽皆知、家喻户晓的故事――负荆请罪。 自从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连立两功,使赵惠…

    读后感 2022年8月1日
    93
  • 《目送》读书笔记800字高中

    一生目送,目送一生 ――读《目送》有感 这是一部生死笔记,深邃、忧伤而美好。 《目送》里的七十二篇散文,写出的逝、的老、儿子的离、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

    读后感 2022年6月25日
    10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