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下)》读后感800字
断断续续的,总算把红楼给看完了。越往后越觉得不明就里,人物的性格特点言谈举止变得模糊,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不流畅,好似给按下了快进键,前面一环扣一环的层层铺垫亦如被暴躁的剪子生生给剪得七零八落。在微读上读红楼缘于当时(还是年初)手边没有可读的书,偶然间翻到红楼这一部,想着自己还是可以尝试着读一读的(原来读过几回,一来发现自己看不懂,再者又没耐心好好读)。遂开始了对于这部经典的阅读。
故事开始,青埂峰无稽崖下一僧一道偶遇一遗石,石上偈语道是“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为了却此一顽石之夙愿,这一僧一道遂携着他来到人间,《石头记》得以传世。红楼一梦,浑然天成。
镜头切换到姑苏甄家。甄士隐是有钱有闲的富贵人家,“过得神仙般的日子”。而贾雨村则是没落的穷书生,期冀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两者相遇之后,情况急转直下:贾雨村登科中第,入朝为官;甄士隐失女亡家,了却尘缘。(之前读过闫红的《上升草根与下坠中产的一次擦肩》,深以为然)。抛砖引玉,行至金陵,言及贾家。
刚开始觉得曹公对于人物的穿戴、仪容仪表,器具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显得太过细致了,甚至于冗余。慢慢才发现这些对于人物的突出实在是不容忽视的,毕竟这么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同时要表现出别具一格的角色特征,是极富挑战的创作。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而一曲红楼应有尽有。另一方面,四大家族(贾家,或许四家本为一家)由盛而衰,个人愚见,此也是一着墨之处。只恨无法洞见曹公原著,着实可惜。
此红楼梦的结局我不喜欢。好似非得要饱受战乱之苦的人相信和平近在眼前,岂不可笑,这该死的“太平”,不要也罢。
转念一想,这所谓的结局并不是曹公笔下的。所以,此红楼一梦确是没有“结局”的。于是,这一曲红楼便有了千千万万种“归宿”。好比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来到人间历劫的遗石,各自谱写不一样的“红楼梦”。
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