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读后感800字
本书记述了8个在“肃反”中8个“问题”群众的档案故事,通过一本本档案故事所展现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一个特殊年代的人与事。1955年开始的“肃反”早于文化大革命,当时的阶级敌人还主要是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因此问题的核心也往往和加入“国民党”相关,但是通过这些档案所反应的人和事有一些细节是值得注意的:
1)如何去处理敌对党人士
战争年代,人难免要有依附,因此此时的党派难谈信仰,更多是求生手段而已。如何从国民党投诚人员中找到破坏革命之人,的确很困难。在“肃反”早起还是能感觉到,对于嫌疑人员的处理还是比较谨慎的,所有提供的材料都要去核对,只有在几方证据坐实之后才会作出对一个嫌疑分子的裁定。但是问题就是嫌疑人员众多,取证时间过长,在整个取证期间,涉嫌人员都没有办法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他们往往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负责核定他们材料的人员更多,也都是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这在建国初期的确是知识分子极大的浪费。他们没有从事生产工作之中,而是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致力于划分敌我之中,可以讲绝大部分的“问题分子”最终都平反了。
2)法律制度不健全下难有人权
当时的处罚最常用的就是劳动改造,但劳动改造的年限确定非常主观,但本质上已经在限制了人身自由,不能够照顾家庭,这样的做法本质上是对于法律的取代,用人治去代替了法治。而且纵然劳改表现良好,其表现报告依然可能不被上呈,从而无法缩短其劳改年限。
3)检举、划清界限制度下难有完整人格
书中一个细节印象最为深刻,某人的父亲是从富农划分到了地主,而其儿子在父亲死时所表现的同情被认为是阶级立场有问题,照顾和同情没有劳动能力的母亲被认为是同情剥削阶级。先不论其父亲划分到地主是否具有道理,单说父死而不能悲,则有够荒唐。如果人对至亲之人上没有怜悯之心,又何谈忠义之道呢?每每读到这样你的文字,就感慨,其实革命最后给革了“人格”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