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品《论语》(毛泽东品先秦诸子)》读后感800字
“朱注”,即指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这里,又具体指其中的《论语集注》。《四书集注》是朱熹注释儒家经典《四书》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儒家理学名著。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以及《孟子集注》七卷。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谥号文公。婺源县(原属徽州地区)人。青年时师事李侗,为二程(程颢、程颐)四传弟子。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他建立的理学,影响了尔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
儒家文化先有“五经”,后有“四书”。“四书”说法始于南宋,是由朱熹确立的。“五经”之内不包括《论语》和《孟子》。《论语》等“四书”这些儒家经典,在先秦并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孟子》《大学》《中庸》,直到韩愈、二程,特别是到了朱熹,才受到了异乎寻常的重视。朱熹认真研究“五经”,认为“五经”内容丰富而且庞杂,表达的意义不够集中、明确,无法形成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朱熹重新选定文本,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分出,与《论语》《孟子》并提,合称为“四书”。
朱熹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大学章句》《中庸章句》成书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基本上是朱熹自己的注释;《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成书于淳熙四年(1177),多引用二程及程门弟子的言论注释。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参、子思传到孟子这样一个儒家道统,而程颢、程颐和朱熹则是这一道统的继承者、发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