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读后感1300字
关于读书治学这篇文章,显然能看出季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于偶像西尔德(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翻译)和陈寅恪的崇拜和敬仰,感受到了迷弟的形象。
关于读书,季老分享出了自己的一些书单,书中包括了很多中外文化的书籍,读完以后自己都觉得惭愧,作为一个中国人,先不说读什么唐诗宋词,连基本的李白诗歌内容都忘完了,更别提理解诗中的情怀或者主题,我一直觉得自己不称职……希望看完这本书以后,不说其他的事情,能先捡起来一些中国文化的东西。
读书使人怡情,读书使人明智,读书增长智慧,读书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却是我们作为人的一笔精神财富。时代变了,知识型社会、信息社会的出现更要求我们合理的处理信息,最好的利用身边的资源。
关于学习,学习是一件苦差事,通过了解季老十年的留德生活,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习惯。有时候会发现自己做一件事情不被别人理解,特别是固执而又近乎偏执地去坚持一些东西,但是不管是性格还是环境,都是最好的十年,最好的自己。我仿佛看到了在图书室里享受一个人的那个boy,也看到了树叶沙沙作响,在异国读中国明清书籍那个喜不自禁的少年。你曾经用满腔热血热爱祖国,你也曾经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孤身前行,你曾经渴望证明自己,你也曾经感慨生不逢时。所幸的是,生活教会了我们什么是成长,也教会了我们处事的态度。
关于考据与哲学,其实可以看出季老不喜欢哲学,觉得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不过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待事物不同,这里他并不是批评哲学家,而是通过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考据的重要性以及学术的严谨性。与其思考虚无缥缈各种个人强力证明自己观点的歪理邪说,不如踏踏实实做研究,认认真真做事。不过哲学也并非无用,能让我们学会思考,可能受西方文化深的那代人,早期的留洋生活让他们明白了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逻辑思辨力以及实验方法,但是作为当代的中国青少年再去学哲学反而会有豁然开朗的收获,这也就是季老赞成的思考者吧。
关于学者,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季老的德国老师让他把写过的绪论全部删掉。与其引用别人蹩脚的论据还不完美,不如删掉,写出自己别出心裁的idea,这一点很赞同,但是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善于写废话的人……如果没有思想没有新意,文章也就没有可读性,浪费信息,对于现代文明我觉得具有重要意义,能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浪费。文中谈到的通过日积月累,时刻准备着,从而必然性孕育着偶然性也让我觉得很有见底,很佩服。所以当时我自己写的论文被导师要求改了七八次,评语不是特别好,我也觉得能够理解了,废话太多,蹩脚的英文,当时的老师对我很负责,毕竟用弗洛伊德分析英文小说的内容还是要有了解的。
关于胡适,关于陈寅恪,关于朱光潜(孟实)
文中胡适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受到了杜威的影响,提到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以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虽然学得不好,但是之前的积累能够在某个点擦出奇妙的火花,心情很美丽。
陈寅恪大师的考据虽然很多人觉得鸡毛蒜皮,不成体统,但是看完之后还觉得他挺认真的,特别是祖孙三代的爱国主义,对于这些内容,自己接触挺少的,具体的细节没有读懂,还是以后多接触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