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漫游者》读后感1600字
从早些年的《银翼杀手》开始,便奠定了赛博朋克的视觉与故事风格。赛博,朋克这两个音译词也正由此在影视作品中展现出无限的魅力。光怪陆离的霓虹、昏暗的色调、怪异的社会构成、疯狂的科学家、极端的贫富差距、混浊的空气与常年的阴雨天、麻木的人群与他们冷漠的面孔,尤其是那种贯穿全篇的,无处不在的,令人压抑的高楼大厦,正好符合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想象。而其中对灵魂与命运的思考,对人本孤独,却不停寻求内心共鸣的讨论,恰好符合朋克的极端美学与精神内核。朋克是理想、欲望与环境下不均衡压缩的产物,所以朋克文化自身就带有反乌托邦和思辨性。这很像我们现在的状态,手机功能的强大已经日益锁住了人们的内心。当看到无处不在低头看手机的人,我们不禁呐喊-到底是人工智能控制了我们,还是我们控制了人工智能呢?人工智能是否算得上是一个存在,这在赛博朋克中也常常出现。在近未来全网络的覆盖下,黑客、经济泡沫、贫富差距、不夜城、阴暗的贫民窟,而其中最具魅力的无疑是这一系列作品中描写虚拟与现实交界中一个个角色的内心挣扎了。
德意志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身体亦属表象之物,具有不可靠性的本质特征。”通俗讲,你外部感受到的东西,都是虚假的存在。于是,这也引伸出了一个赛博朋克的核心概念:“如果我们的诸神和我们的希望不过是科学现象的话,那么我们的爱,也不能建立在科学之上了吧”――利尔.亚当《未来的夏娃》
真实与虚幻是对立存在还是彼此交融?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否会因为肉体的消亡而湮灭,一切精神和感观都由技术来操控,程序者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造物神。当一个AI拥有你所有的记忆,那么这个程序是否就具备灵魂,或者说,你的大脑就像电脑主机,而你的记忆仅仅只是硬盘储存的数据罢了。人们对虚拟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疑虑与困惑一点都没有减少。这个世界是正在把我们的想象变为现实呢,还是正在把现实变为想象。由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到阿尔法狗大败李世石,人类究竟是在创造,抑或是毁灭。
实际上,这部作品的问世,是在上个世纪,而它的出现,也着实影响了不少声名远扬的作家及好莱坞电影人。而这部作品对于美学与哲学的探讨,大量体现在虚无主义上,它对人类自身与这个世界抱有极度热忱,但的描述上又冷静克制,这两者融合在一起,便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虚无主义。所以,我认为,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或多或少都有虚无主义的特质。抑或说,朋克。这恰与佛教的思想有一些相似性。死生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世阿弥《花镜》
斯嘉丽曾在《她》中饰演女主角,一位女性AI,讲述了一个人与虚拟程序的爱情故事。其实,这也是一部朋克电影,而片中所传达的东西,我认为对于我们依旧有参考价值。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表达到,人与人间的爱情不过是一种临时契约罢了。而真正能倾心的伴侣,只有自己。这也在这部电影里得到深刻体现。影片描述了我们爱上了自身人格的投影,爱那个虚无的、完美的异性自己,正因为我们爱的是自己,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往往异常孤独。正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爱是那么浓烈,所以我们的一生才会显得如此虚无。
释迦牟尼在《金刚经》里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所受的苦难与欢乐,都是梦幻泡影。人们补这个世界的因果推动,身不由己的前行着。我们逐渐变得分不清他人与自己,逐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逐渐迷失在这满是钢筋、水泥的现代文明中,你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望着宽阔冷漠的街道,望着街边嬉戏的情侣,望着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在混浊的积水上印出的倒影。望着年少的、老去的、嘈杂的、安静的一切,直到有一天,你醒来,已是黄昏。秋日的阳光包裹着人们,不冷不热,空气清新,于是你走到床边,面对太阳站了一会儿,这时候,你耳边响起了一道声音,音调轻轻的、缓缓的,你和她攀谈了起来,就好像一位老友……
梦醒,终归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