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读后感800字
很粗略浏览了下,有些虎头蛇尾,主要是因为和自己的期望相去甚远。
以下采用王晓东书评内容,感觉更契合:
此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城市,而这个视角恰恰是被专业人士忽略的。忽略不是专业人士的错,是教育模式的错吗?也不是。是人类认识手段和认识水平的错。此书提出两点让我记忆深刻,一是从街道去理解城市活动。这是一把观察城市的钥匙,全新的钥匙,可以延伸到很多城市现象和问题,比如规划中最常见的道路系统,沿街界面,甚至功能布局都可以由街道延伸过去思考该如何处理,而不会盲目的纯粹从美学角度去定义。这就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分析,这是目前国内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细部处理的时候最缺少的精神。二是从多样性去理解城市活力。其实近几年的复合功能就是多样性的翻版,但是复合功能没有引起规划人员的重视,反倒是在商业运营中运用的炉火纯青,而且不断升级。我们的规划师确实有个毛病,就是个性太强。我一直认为,规划师不能有个人喜好,因为你面对的是城市。请记住,那不是你的作品。你要做的是管家,而不是主人。但往往情况不是如此,所以我们的规划往往会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多样性真的很重要,这是保证城市活力的最重要因素,没有之一,也就是政府经常说的人气。而我们的商业运营师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是被电商血淋淋的逼出来的。
城市是慢慢生长起来的,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不能很好的解决城市病,一方面是认识如此庞大的城市的手段没有。不过幸运的是我觉得现在有了,就是互联网,城市被互联网覆盖了千千万万个热点被监控,我们的微信,支付宝,百度,美团。。。都成了观测点,我们就可以系统的认识城市了。第二是城市的案例太少,案例是指一个城市从无到有再到无。没有很多个全生命周期的城市作为案例,我们又如何去对症下药?我们现在认为的城市病都只是阶段性而已,都不能去确认这是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