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读后感800字
给本书评三颗星也许意味着内心防御机制的启动。或者只是粗略听书一遍有些东西并没有完全理解。书中的内容是作者的经验之谈,内容大致是抑郁症患者心里都有一个严厉的自我惩罚者,永远在鞭策自己,嫌弃自己,排斥还不够好的自己,改变是回归真我,而不是达到理想化自我,接受自己是“瓦”的事实,而不是洁白无瑕的“玉”和万能的“神”。
个人觉得,抑郁并不完全是在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方方面面的标准和参照物过高,目标遥遥无期导致完美主义自恋受挫而抑郁。
是不是也有其他因素,例如,重大创伤性事件的刺激;无法走近任何一段关系;需要填补内心的缺失和匮乏感;应激情绪处理不当,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过大,压抑过久…
书中的观点,让人痛苦的不是理想化本身,而是对幻想中的追求过于执着,学会放下,学会与现实妥协放弃,这是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数人会有成熟的品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接受现实的局限,可以应对各种挫败,学会爱自己,练习同理心,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这些都是很认同的观点,但这只是一部分抑郁患者的情况,导致的原因可能多样,在没有深层次理解自己的基础上,用有限的样本把自己往里照套的话会不会更走了弯路,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到底是逃避,解脱,还是遗憾。
放弃内心深处渴望得东西真的是正确的吗,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苛责也许是正常的健康的表现,此外,良好的心理刺激也可以是自己给的,即使在糟糕的环境下,别人无法施以援手,自己也无计可施的时候,不论怎样,自己也要给自己一个极其重要的东西——希望。
看过的另一本精神分析书中写道:希望不是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力量,总让自己保持希望就会有良性情绪导致良性认知,从而会有良性行为,看待事物更乐观,行为也会从容而有调理。
所以,调整标准,降低参照物,并接纳自己目前的真我,永远保持内心的期待和希望,是不是更理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