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叶芝诗歌精选)》读后感1400字
老来读叶芝,可曾起相思
读木心《文学回忆录》,讲到叶芝,就找来看。随手找了两本诗选。一本是什么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之叶芝诗选,只得薄薄31页,翻译平平,不得其味。一本便是此书。相较前者,此书翻译堪称优美典雅,但仍有专业书友称个别词不达意。不曾看原文(也看不懂),故无发言权。然而私以为,若在少年时,读到如此水准的叶芝,想必是会爱上的。风物之美、不得之爱、故国深情、政治理想……哪一样不叫“心中未有裂痕”又“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心动?所以木心目其为少年时的偶像,林夕初二就读叶芝。今我以一颗垂垂老心来读情诗,恰如在暮霭沉沉的荒野回望来路,早回不去,唯余唏嘘。
可谁又有预告 心会
变老的本事呢?
***
叶芝童年,大部分时间在爱尔兰西部港口小镇度过,后举家移居伦敦,因思念爱尔兰,又回都柏林。爱尔兰始终是他要用“自身鲜红的血”哺育的真正玫瑰树。想是乡镇的自然美景,使他早期诗歌充满世纪末的悲哀和唯美主义倾向。他称颂自然与人情之美,厌恶商业文明带来的骚乱,希望远离现实世界,到想象中的小岛去生活。
我将起身,前往茵尼斯弗里岛,
在那儿盖一座小屋,用泥土和树枝建造:
我要耕种九垄豆子,再养一个蜂巢,
独居在林中空地,静听群蜂鸣叫。
我将获得安宁,在那里宁静缓缓而降,
从晨间的薄雾落入蟋蟀鸣唱的角落
……
叶芝心中另一株玫瑰树,是茅德•冈(Maud Goone)——一位美丽而革命的爱尔兰女演员。他对她一见钟情:“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他数度向她求婚,被拒,爱得不而,唯以诗歌诉相思。“她一对纤足款款,穿林向我而来”“我一无所有,除了梦;只能将梦在你的脚下铺展;请温柔相待,因为你踏着的是我的梦。”《他渴求天国的锦衣》《当你老了》《白鸟》……均为叶芝爱的诗篇。
然而茅德·冈拒绝了叶芝,将他还给了世界。叶芝“被无数的梦想砥砺;仿佛,洋流中的海神石像/受着风雨的侵蚀”,他的“青春如火如荼”,才成就了后世无数少年的如醉如痴。
读诗,须得读人。若不知叶芝一生的爱而不得,如何能明白诗中点滴的情感印记,原来并非范指或代指,却是专指。
***
木心说,晚年的叶芝趋向神秘主义。诗集也比较深奥,一般称比较难懂。《文学回忆录》里,木心从叶芝诗中提炼了八个观点,录之此,互为观照。
一、厌恶,乃至痛恨商业社会。
二、历史是个螺旋体。
三、两千年是个大年。
四、世界已保不住中心,已经来的,将要来的,是反文明。
五、贵族政治(因有财产,知书达理,才能产生高尚的统治者,是廉洁的,会保护艺术)
六、人类历史是由“旋体”和“反旋体”两个圆锥体构成的,前者代表空间、客观、道德;后者代表美感、时间、主观。
七、世界末日将要到来,基督重临人间主持最后审判。
八、宇宙间存在一个“大记忆”,一切经验、知识都汇集“大记忆”中。
这些观点,散见叶芝诗中。可见木心对其亦是真爱,像深海拾贝,分门别类,串成一串。后人亦籍此一窥海之绚烂。
叶芝的墓志铭,摘自其诗《本布尔本山麓》:
cast a cold eye
on life,on death
horseman passby
淡淡瞥过
向生,向死。
骑士,已驰!
匆匆乱记,以示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