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骏图(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1600字
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
忘记起初是什么缘由去读这本书了,大概是因为之前看过的《边城》,还是因为沈从文老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或者都有一些吧。本着开卷有益的原则“从一而终”地看完了,但也确实是没有看懂,或者说懂得十分之一都没有,这是先前所未曾遇见过的情形。
我反思了一下没有看懂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沈从文大师的语言表达我可能没有适应。他的这本作品里的人物大多比较模糊化,没有细致的人物刻画,人物形象多以一个典型的点来代替,比如小头颅,教授甲,乙,丙,丁,男人,女人等等。总之,他这本书里面的人物很少会看见他写这个人长了什么样的眼睛,鼻子,嘴巴,脸上是不是长了颗痣。或者是这个人穿了什么样的衣服,里面是什么颜色的,外面是什么颜色的,是裙子,裤子。是长头发,短头发,身材如何全部都没有去做细致描写,所以常常看到后面一篇作品我思维还停留在上一篇作品里。像这样“片段截取”的写法,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最想要表达的内容上,简洁富有表现力。但是,却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也许,等以后,我阅读量积累以后,或者阅读技巧提升一点之后,会重新回来读这本书。
第二个原因是书中没有设置特别明显的线索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一般情况下读者会跟随作者设置的情节进入书中的世界,从而越来越想看。但是,这本书里面作者没有选取特别重大的事件去推动故事的发展。他很平淡,人是怎么生活的就怎么去写,他做了什么事儿就写什么事儿,他生了,他死了,就这样。不加以渲染,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高中的时候迷上柴静,特别着迷,买来她的《看见》,翻看几遍。记得,有一个章节里面柴静写到她带实习生时修改新闻稿,让学生删掉所有记者情绪化的表达,像什么悲痛地哭了类似这样的表达。想不通,为什么要这样做。写作文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多用词语去反应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演讲比赛时要用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去带动观众的情绪。我们学了太多去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时候,却忘了最好的表达是自己的体悟,而沈从文大师的本义可能如此吧。我不煽动情绪,自己体会。
关于,作品的主题。
【一.贫困对人们生活的磨练】
贫困的人们没有钱去买药治病,没有钱去买基本的生活用品,五毛钱是买药给孩子治病,还是去买米给孩子做饭,这是摆在一个母亲面前的难题。贫困让人们无法去沉浸在悲痛的世界里,因为,到处都是因为瘟疫而死的人,死亡太正常,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去面对第二天生存的希望,但,不管怎样,让自己活着才更重要。
【二.虚伪贪婪让人性扭曲】
这个主题是在小说《八骏图》里面的八个教授身上反映出来的。《八骏图》是除了《边城》之外,另外一本沈从文大师出名的著作。作品通过八个教授的虚伪表达了都市文明的“阉割性”问题。表现出人性的虚伪和病态的道德观。
关于其他
除此以外,还得到的收获是这本小说集里女性人物的刻画都温柔如水,像翠翠。这个可能与作者生活在凤凰古城那样的处处流水的环境有关。
看完这本书突然就想到大二时上影视鉴赏课,老师给我们讲中国第几代第几代导演的作品,给我们看《重庆森林》《旺角卡门》《苏州河》这样的文艺片儿典范。当时面对《苏州河》摇摇晃晃的开场镜头没有几分钟同学们都嚷着让老师换一部电影,因为我们完全看不懂这电影要干嘛?《重庆森林》里面对梁朝伟一个人对这罐头说话,对金鱼说话,一直吃凤梨罐头……也不知道干撒?总之,有太多的情节我们都不太懂。面对大家的“种种吐槽”老师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话:看不懂,说明大家的准备还不够,多准备一些东西,也许就能够看懂了。
那时我们喜欢看《何以笙箫默》《栀子花开》类似于这样的青春题材的文艺片,《重庆森林》我们看不懂但不代表他不好。
就像我看得这本书,看不懂,不是因为他不好,是因为准备还不够。我一个小丫头片子去写一个语言学大师作品的读后感,内心总有点惶恐不安,我只是想记录一下自己看完这本书的感受,没有其他的想法。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