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个李鸿章》读后感800字
李中堂身处那样一个时代,周身的一切都是那样陈旧保守,上到最高统治者,下到黎民百姓;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统治者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默认李中堂的洋务,触及到神经后还会严格限制,其他众臣大多也是极度排斥,经常刻意阻碍甚至中伤这项改革。
中堂就想被这种保守包围着,就像空气一般,孤军奋战,可这空气就是无法排除呀,能保持特立独行,出污泥而不染已很不易。
他当然有他的局限性,缺乏现在国家和公民意识,但置身于那个时代,他的思想已经很先进了,高出其他人不知多少个段位,假使他也有那种意识,又能怎么样呢,统治者不支持,众臣工多方掣肘,又能推行多远呢……
反过来假如我们回到那个时代又会怎样看他和他的革新政策呢,同样假如当下有一个或一项政策与长久以来已经适应的传统相距甚远,我们又会怎么看待它呢……
黎民百姓中的大部分人对待革新都没有什么想法,因为影响到自己的确实不够深远,当然即使有想法也无济于事;可是对一些公知就不一样了,他们会更加激进和鲁莽,他们站的位置致使他们只能看到自己眼睛一下的空间,考虑的也极度简单和天真,这些人做好了可以唤起广大人民的意识(他们的使命也就达成了,再往后就不归他们了,他们也提领不起),做的不好了就会变成纯粹的捣乱成为跳梁小丑。
任何改革都会牵动两种人的神经:既得利益者们,他们会极力阻止和反对,因为肯定会损害到他们的利益,(改革就是打破现有局面和平衡);广大未得到社会发展实惠甚至是越发展越贫穷的人们,他们会极力或者盲目拥护改革,甚至希望步子再大一点,效率再高一点,希望早日冲破阴云看到阳光,希望更快的摆脱压抑的感觉……
革新,最重要的需要依赖全体国民的意识,先决条件是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否则很可能会陷入极力反对和疯狂推进,造成消耗巨大但效果甚微,严重的可能还会引起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