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第三部:隋唐(4册)》读后感1400字
《易中天中华史隋唐》读后感
中华帝国,隋唐最盛!
隋是最盛帝国的开创者,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八年,相对于三千七百年的中华文明史和两千一百多年的中华帝国史,可谓弹指一挥间。然而,这个短命王朝完成的工作量,却相当于其他朝代的数倍;它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只可惜了杨广,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只因残暴二字,最终不但身首异处,名号也由隋明帝改为了隋炀帝。
唐是最盛帝国的奠基人,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说公元前5世纪是世界哲学思想的黄金时期的话,那么公元7世纪则是世界政治宗教的黄金时期,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中华帝国照耀东方。伊斯兰教在此时期把地中海变成了阿拉伯帝国的内湖,罗马帝国退守西方,东罗马帝国死守昔日辉煌。三国演义在公元7世纪在世界范围上演。
易中天老师总结了唐朝伟大的三个特点:官僚政治,世界帝国,混血王朝,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阐述了李唐王朝。先说官僚政治,科举始于隋,兴与唐,为底层人民提供了清晰明确的上升通道,为国家挑选了文化程度高,价值观相同的人才来治理这个国家,解决了过去统治阶级不得不依靠贵族或者士族才能稳定政权的问题,庶族阶级从此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直至今天,也是如此。不仅如此,唐王朝还为庶族的登台做好了各种陪衬:三省六部,分权制衡,这都是对庶族的支持和制约,这样的一个闭环管理确实值得称赞;
再说世界帝国,中华民族的版图在唐王朝实现了最大化,直至最终和当时兴起的伊斯兰民族相撞才停下了扩张的脚步,这种扩张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给世界各族人民带去了财富,机会,制度和文化,俨然一艘文化航母行驶在欧亚大路上,所到之处,无不繁荣鼎盛,不知道我们现在所推行的“一带一路”最终会不会也产生这样的效果;
最后说混血王朝,李唐本就是一个混血儿,是五胡和汉的混血儿,它身上天然没有汉民族传统、守旧、封闭的思想,而拥有开放,包容的属性,这也就决定了李唐王朝与周边民族的相处方式,长安作为当时的世界首都,聚集了各种肤色的人,他们在这里做生意,娶妻生子,甚至从政,这其实和当年大量华人不辞艰辛去美洲大陆淘金是一样的,目的地充满了各种财富和机会,同时又是那样的开放和包容,当时最具大唐特色的是五种人。他们是女人:武则天、韦皇后、太平公主、杨贵妃;胡人: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军人:封常清、郭子仪、各藩镇;阉人:高力士、吐突承璀、王守澄、仇士良;党人:牛僧孺、李宗闵、李德裕、郑覃。上天对大唐,还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和罗马帝国三大帝国在7世纪在全球范围开始碰撞挤压,最终三大帝国命运迥异,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影响了这三大帝国的最终走势。
以儒家为核心管理的官僚哲学+以佛教禅宗为核心的民间不求甚解的愚民哲学使得唐朝之后下半场的中华帝国越来越按部就班,没有创造力和生命力,最终沦为了其他列强口里的肥羊。以宁折不弯,非黑即白的伊斯兰教的哲学体系塑造的阿拉伯帝国席卷了这个亚欧非大陆,却在短短的600年后被更为凶残的蒙古帝国一扫而光。而基督教在东罗马帝国时期,虽然由于所谓的三位一体之争使得哲学思想分裂,以至于整个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但正是这种质疑精神的哲学,在罗马帝国后的400年开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
思想改变命运!
每天读书一小时,不妨常做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