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共和国:三本书里读美国》读后感2200字
【阅读捍卫自由】
在当代社会,读书是一件危险的事吗?
是的,在很多国家。
读书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吗?
是的,在更多国家。
美籍伊朗裔作家阿扎尔·纳菲西在《想象共和国》中所讲述的,所思考的就是这一问题:为什么在伊朗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阅读的书在美国却鲜有人问津?为什么在自由丰裕的社会读书反而愈加稀缺?而不管是专制国家还是民主国家,我们需要警惕的正是鄙视书、不读书的习惯,因为阅读是捍卫自由最有力的武器。囿于此,纳菲西从伊朗到美国,始终通过阅读构建起一个“想象的共和国”,在伊朗是用来抵抗专制对自由的压迫,在美国是用来抵制物欲对灵魂的侵蚀,而每一次的阅读都会让我们离真实的自我更近一点。自然,既为“想象”,对应的也就是“现实”,所以“想象的共和国”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对美国的一种感知——那个通过小说阅读塑造而成的国家。这也正是“想象共和国”的双重含义,既是阅读的世界,也是促使现实美国不断进步的“想象的美国”。
本书的副标题是“三本书里读美国”,所以本书主要是纳菲西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卡森·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三本小说进行解读,结合自己所遇到的人与事,对小说中的美国与现实中的美国做杂糅分析。纳菲西的经历使其与安·兰德、汉娜·阿伦特诸多“流亡美国”的作家一样,习惯于用一种异乡人、旁观者的视角对过去与当下进行审视,而专制与民主、现实与理想、历史与未来的矛盾始终是其思考的主题。所以三本书中,哈克对于僵化、教条生活的逃离,巴比特在物欲世界的沉浮,《心是孤独的猎手》中众多主人公对现实的疏远——这构成一条共同的主线,即作者对于思想标准化、灵魂商品化、生活平庸化的厌恶与反思。基于对现实的批判,作者进而用小说建构出一个想象的共和国,“所有你以为理所应当的东西都可能被颠覆”,也正是通过这种“贯穿骨髓的震撼”(阅读),现实或者面对现实的态度才有可能变化。而这种“书中书”的结论又与纳菲西在《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以阅读来记忆》、《我所缄默的事:一位叛逆女儿的回忆》、《想象共和国:三本书里读美国》相一致,也是其逃离家庭生活、国家生活束缚的主要方式,通过阅读捍卫自己在“想象共和国”中的自由。美国也正是由于众多小说中的描绘、颠覆、讽刺成为美国。
其实,当我看见书名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想到柏拉图的《理想国》(Republic的另一种翻译),不过不像柏拉图的“理念”是万物的本原、模板,是绝对的完美,纳菲西的“想象共和国”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而正是这一类的阅读使得个人将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从独裁者、广告商手中重新夺回来,现实生活的残缺反而有可能实现个人的“完美”。所以,穿插于三本书评述过程中的人物,热爱哈克的发小法拉,思想激进的乔安娜与迈克·赖特,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疏远之感,但他们的生活本身又展现出一种美的力量——他们无一例外都拥有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自然,诚如纳菲西避免不了可能存在的对三本书及诸多作者的过度解读,我对于纳菲西的阅读与思考亦然。不过,读书的魅力不正在于激发读者去想象,去思考,囿于阅读体验与生活经历的差异进行不同的解读吗?
而全书对我触动最深的,除去纳菲西对于阅读与想象的思考,更在于她所提出的问题,即“不断侵袭美国的不只是经济或政治危机,更深层次的危机正在这片土地上肆无忌惮地蔓延——一种唯利是图和功利主义的态度,它鲜少关心真正的人类幸福,它对于想象力与思想不屑一顾,而对知识的热情则被其归为无关痛痒的东西。”而在我们看来,这里的“美国”换作“中国”也是成立的。也就是在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目的”与“手段”的颠倒,康德所坚持的作为目的的人日益成为某些人或者某种力量的工具,即人的不断物化——这种现实残酷而真实地引发了思想的标准化、灵魂的商品化、生活的平庸化。所以在纳菲西看来,作家与思想家是真正美国精神的捍卫者,“他们要求读者去质疑自以为是的规范,认识不公的存在。”这不免有一种被动,因为作家与思想家的思考还在于是否被阅读,而这种阅读在绝大多数人那里是缺失的,作家所捍卫的反而成为被嘲讽的对象。其实,在我的认知中,拯救必须是自救,而途径就是阅读,是阿伦特所坚持的思考力与判断力的锤炼;如果没有阅读,对于良知的坚守也是最后的底线。
最后,书中提到的美国教育界所制定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基于政治正确,对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文学经典作品中诸如“黑鬼”等词语进行删除。而对于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就像图书审查一样,一种原因是政府不相信读者自身的思考与判断能力,为了防止“思想毒害”的蔓延进而越俎代庖,替读者做出选择;另一种原因则是惧怕读者的思考与判断能力,为了维持其政权,刻意“断章取义”,只愿意告诉读者部分真相。这一点,米克洛什·哈拉兹蒂在《天鹅绒监狱》中用反讽的叙述做了极为精彩的分析。同时,《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将学生的阅读分为非虚构(“信息型”文本)与虚构,并且强化前者、弱化后者——这其实就是教育的“实用主义”蔓延,恰如纳菲西所言,“太迫切地想要创造高效又有产能的‘标准化人类’,没有时间发展富有想象力的知识。”——自此,“学习为了知识与好奇”变为“学习为了分数与实用”。
简言之,我和作者应该属于“臭味相投”的人吧,所以她的每一本著作读起来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也是读书的缘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