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读后感1000字
我们已身处未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到来?
人工智能真的已经来了,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几乎无处不在,广州的公交车上,已经有AI机器人投入使用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音乐教授David Cope耗时七年开发的程序EMI,模仿巴赫谱写的曲子以让观众分不清真假。人工智能的到来,已让我们身处未来。
但是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吗?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我们真的准备好与人工智能共同发展了吗?人工智能对会那些领域造成影响?我们该如何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显然,李开复的这本书作为人工智能的入门书很好的为我们解答了这些疑问。
人工智能并非只是简单的模仿人类思考方式的程序,而是深度学习与大数据的结合体。
人和机器最大的差别之处就在于,人具有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好奇心等综合感悟和对世界的想象力。目前人工智能已在新闻撰稿、新闻推荐机器翻译和自动驾驶方面已有所运用,但是目前也只是人类的工具而已。在跨领域推理、抽象能力、常识、创新、审美及情感方面,相比人类人工智能是做不到的。
的确,人工智能的到来,必定会使得一部分行业的工作被取代。但是机器带来的不是失业,而是更大的自由自与人生体验,大部分工作只是会发生转变而非消失。就像以前的工业革命一样,原来的职业被机器取代之后,又会产生新的职业,所以大家也没有必要有太大的恐慌。未来人工在智慧金融、智慧生活、智慧医疗以及艺术创作方面会有很好的发展,助推我们进入智能社会。
如果以后想创业的话,人工智能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领域,但是不会像互联网发展那样,出现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现象,这个领域的创业难度较高。因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不是普通人随随便便就能创业,况且这一领域的人才缺口巨大,且百分之七十集中在美国,前期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比较大。
按照一般的产业发展周期来看,人工智能只是处于产业萌芽发展阶段,前沿科研与产业实践尚未紧密衔接、人才缺口巨大、数据安全、跨行业、跨领域的模型、可复制和标准化技术以及法律法规的监管等都是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对于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及与人的交流互动能力都是人工智能时代最具有价值的能力,就像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说的一样,未来需要人们终身学习才能应对世界的瞬息万变。
的确,人如芦苇般渺小,但是也要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