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璀璨的银河:刘慈欣经典作品集(《流浪地球》等11篇精选作品集)》读后感1700字
选择希望——《流浪地球》
“对于流浪地球计划开始后的人来说,从前有着日月交替的年代便是黄金时代”。那是一个北半球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越过赤道去看日出时,会恐惧不安的时代。是一个太阳氦闪让人们对死亡的描绘,从几千年来的黑色变为白色的年代。是一个人们只关心着太阳,而对于前地球时代作品里的爱恨别理觉得莫名其妙的时代。那样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黄金时代”里的我们,也是无法想象的。
同样无法想象的是,爸爸妈妈对于电影的评价——胡编乱造,这和以往无数次观影后一致,从《速度与激情》到漫威系列。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在历经过文革的艰苦和改革开放的奋斗的一代人,他们对于生活的期待永远只有一个词“脚踏实地”。这样的理念带领他们一步步起早贪黑,也促成了GDP世界第二的今日中国。是的,因为这一代或者说无数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日能够拍摄出《流浪地球》的物质基础。对于像我父母一样的很多人来说,他们的过往人生经历教育他们所有只存在于可能性或者自己生命时间之外的事物,都是“胡编乱造”。原来,对于他们来说“地球流浪计划”竟然是像后地球时代的孩子们,看待“前地球时代,每天日出日落”一样,遥不可及。
只是习惯了“脚踏实地”的人,是否会忘记“仰望星空”?很多人说这是一个价值观混乱、精神发展远落后于物质富足的时代。成功学、宗教、小众文化……这些在不同范围开花结果的东西,我无法清晰的界定出各自的好坏。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一件事情不太可能发生,便也就意味这它有发生的可能”,我往往倾向一些遥远而可能的存在,像是乞力马扎罗的一片雪,或是二三十年后能终于有人能够欣赏到的坚持。在这其中,科学与科幻是一剂最为梦幻的振奋魔药。
“两百年后,从冷冻箱走出的自己,回到现在住地,努力寻找着过往一丝半缕的样子……”我经常有类似的想象,这些幻想带给我的体验是一种能够借由时空之大,从而超越现实之苦、个体之小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是具体的与多苦的,我们的想象却是自由与多彩的。罗曼罗兰说“真正勇者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对于我们这些喜欢科幻的人来说,我们,不是以剔鱼刺的眼光寻找漏洞,而是按照科学去推测其可能性。当每一个符合逻辑和推理的小细节得以发现,便得到多一份的满足。这种满足对于我们比佛教的冥想入定更为安宁,比物理刺激下的快感更加兴奋,于是,我们愿意做那种“明知科幻具有的非真实性后,依旧热爱科幻”的人。这也正是在钟爱的无数经典电影中,我更偏爱于科幻的原因。
相较于电影对于场面描写的无可代替性,我可喜欢文学对于思维与想象的震感度。原著与电影有着不一样的情节,合上书本后,我脑海里萦绕着那副景象:提出流浪地球的先驱们因为被怀疑“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被处死,此时氦闪忽然爆发,正在狂欢的人便也像那些被冻死的先驱们一样,雕像般呆立在地面。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另一大魅力也在于此处:不仅仅是宏大的科幻构架,辅之以相关的社会预见和心理洞察。这正如他通过考察社会学心理学后提出的“宇宙社会学”“黑暗森林法则”。(宇宙中的文明要想方设法隐藏自己的存在,因为别的未知文明很可能对你发动攻击)。将那些不受时代进步影响的人性放在遥远的未来环境中演绎,脱离开社会、物质与政治的层层束缚后,会是怎样一番故事,这着实吸引眼球。
“希望是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这是电影里一大关键台词,却在改编中欠缺考虑,因为在一个重聚变已被掌握的时代,钻石不过是煤炭的下一秒而已。我更喜欢的原文里“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尚的人,需要拥有金钱、权利或才能,而在今天只需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年代的黄金宝石。”
科幻作品比起别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更能体现出安抚人心,引发思考与向往的作用。因为科幻是基于科技,对于未来可能情景的想象。这便正是《流浪地球》电影里一直在强调的“希望”。面对地球剩下30多亿人的一线存活,地球联邦政府选择希望。面对日常生活,我们脚踏实地,却也选择通过科幻带来的这一剂清凉,心怀对明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