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读后感1200字
伪装成问话的爱情
伊伦卡问彼得:“那你为什么娶我?”
彼得回答:“我娶你的时候,几乎已经很了解自己了,但是我对你了解得还不够。我娶了你,因为我不知道你会这么爱我。”
伊伦卡反问:“爱是罪过吗?我如此爱你,难道是那么大的罪过吗?”
彼得苦笑:“比罪过还要命,是错误。”
彼得倾向于“家庭”背后的责任,而非“爱”与“被爱”。伊伦卡则坚持认为彼得只是不理解她的爱,于是她――
我在内心深处不让他自由,一刻都不行。我用孩子把他拴在我的身边,用我的爱情需求悄无声息地敲诈他。人和人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强迫的力量?……是的,只有以这种形式才存在。我的每一分钟都是孩子的,之所以这样,因为我知道只要孩子在他就在,并且只属于我。
直到她明白――
上帝没有宽恕这种行为。人不能怀着企图去爱。不能用使人扭曲、癫狂的方式去爱。
于是,她选择……
山多尔的小说内在张力很强,以词语想象的形式模糊跳转中心位置,而非简单地刻画故事情节。
故事梗概的话,成就感太低,毕竟官方简介已经剧透得差不多了,屋下不宜再架屋。我还是倾向于挑几个point来细思揣摩,尽管我已经深深地感到:越靠近山多尔,越不信任词语。
- 孤独
这本书里彼得多次强调的孤独,和贫富之间一样,有很多可怕的精细的亚层。
如果你的行动是出于自私的考虑,只是由于舒适或者委屈,为了虚荣的欲望而寻找孤独,那么你就依然被世俗和所有代表世俗的事物所负累。只要你有欲望,你就拥有责任。但是,你的灵魂完全被孤独感充满的那一天终会来临。那时,你只想把一切多余、虚假、次要的东西从灵魂中剔除,而别无它求。当一个人开始一段漫长而危险的旅程时,他会小心翼翼地打理包裹,多次审查所有的物件,从各个角度去判断和衡量,只为将其容纳进略显羞涩的行囊中。
套用《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的解释来理解两个端点呢,即初级的带着自我安慰式的孤身一人,以及无欲无求的退隐式孤独。
“孤独。但不是指孤身一人那种状况。例如,不像梭罗为了寻找自身位置而把自己放逐;也不是约拿在鲸鱼腹中祈祷获救时的那种孤独。而是退隐意义上的孤独。是不必看见自己,是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
但文中占据彼得生活最大篇幅的还是一种中间式的摇摆――村上春树式的孤独:就算两人同睡一床,闭上眼睛也是孤身一人――这种孤独渗透着摇摆不定的欲望。而这种摇摆不定的欲望或可剖析为“要是身为我的真爱的你,真的能懂我就好了”与“即使是真爱的你也无法懂得我”。于是问题就来了?所谓的“真爱”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我没有从山多尔这里读出确切的答案。
可我姑且假装我读懂了彼得所说的孤独。彼得的一生大约经过了这些阶段:以孤独为苦――以孤独为乐――为看清孤独中的欲望或喜或悲――苦恼于某种特定的摇摆――懂得了感受退隐意义上的孤独。
- 文化
关于文化可以着重参考拉扎尔和尤迪特说的话,即教养是条件反射那部分。艰难码完上述“孤独”那一段的我,又感受到了言之无力。就酱紫烂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