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梦》读后感1100字
最近读了两本对我触动很大的书,一是Joseph Campbell和Bill Moyers的对话集《神话的力量》,另一个就是朱建军的这本《释梦》。在前后两天读完这两本书,我更深刻的理解了Campbell所谓的“The myth is a public dream, and the dream is a private myth.”《神话的力量》像是较为深奥的哲思录,《释梦》更像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从本质上讲他们说的都是一件事:象征主义以及它对人的意义。
第一,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这些书,或者说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灵光乍现”的感觉,甚至会觉得它无聊、过于玄乎。这本书适合的是天生喜欢使用形象思维,而又善于联想的人。我自己属于极端形象思维,比如我会经常觉得某些人长得像某种动物,而当我对身边的人说“诶你不觉得xx长得很像螳螂吗?你觉不觉得这匹马长得很像yy?”的时候,朋友们都会露出十分不解或笑话的神情,让我总是有“为什么你们看不见这么明显的事!”的挫败感;又比如我了解复杂天体物理学的概念时会经常脑补出一帧帧动画;又比如我在读神话的时候会想到哲学、宗教、心理学的事,也会尝试把宇宙的终极真理和这些揉在一起。所以极端形象思维者读这本书是会经常有“epiphany”所带来的思想高潮的,而这方面比较迟钝的人往往会对这些话题表现出不屑、没有兴趣,即便读了,也难以领会其中的精妙绝伦。同时,喜欢内省是读这本书的前提,一个对自己没有多大兴趣的人不适合读这本书。
第二,这不是一本宣扬封建迷信或者神秘主义的书,相反它是一本消除这种误解的书。解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发挥荣格所谓的人更高的潜力。如果一个读者只是想出于好奇,想要轻易的获得梦的解读,或者出于一种对“玄学”和“神秘事物”的兴奋感,而对心理学没有多大兴趣,也不愿意去深究体会,那么这本书是读来无益反而有害的。同理,读这本书也不能抱着狭隘僵硬的“科学主义”的傲慢与偏见,比如认为“心理学”是软科学,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带有很多主观因素。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是也不认为它因此而没有用或者不重要。
第三,我很钦佩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经验、悟性,以及他在相关领域的学识和见解。虽然语言的风格很接地气,但这不是一本无聊而肤浅的梦经,可以作为一个切口,帮助读者接触到一些其他的领域。
通过读这本书,我解开了几个困扰我多年的反复出现的梦,在理解了它们的意义之后,有一种被按摩到穴位的快感。作为一个经常做各种各样梦的我现在也很期待做梦,好像期待见一个很有意思的朋友。
缺点是排版错别字实在是太多了!并且封面设计给我一种玄乎、古老、不靠谱的印象。不过这并不影响五星以上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