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读后感900字
许先生的关于道家与道教一本综述性质的书籍,没有自己的主要观点,资料的选择还是根据自己的道学理解的。
道学与道教有联系,但是差异非常大,道学讲究天人合一,人有人道,天有天道,人应该顺应天道,无为,达到天人合一。道教是基于道学基础上的加入了仪式感的一些繁文缛节的东西而形成的中华本土宗教,而在形成中吸收了各种其他宗教的学说和特点,道教表行给人感觉就是,符挂,算命,炼丹,养生,出世等等,讲究重生,贵生,全生,卫生。大道至简,道学讲究的天人合一,修行起来很难,天师们为了吸引会众而提出炼丹长生不老可比修行天人合一来的简单多了。因此道教在下层劳动人民中市场非常大,虽然长生不老还只是幻想,不过喜欢长生不老的人类还在一代代繁衍。
道家发展到魏晋时期,注入了很多思辨的东西,也总结了道家统治中国的文景之治的特点,形成了新道家魏晋玄学,基本类似于希腊古典城邦时的那种辩论,以及印度佛时代那种思辨狂时期,印度思辨是失败者要割舌头的,魏晋玄学继承了儒家一些东西不会那么血淋淋。养生同样也很流行,比如嵇康的养生论。
道家分静虚和全性两派,关尹,列子,田骈,慎到是静虚代表,杨朱,魏牟,庄周是全性代表。
有人就有江湖,任何学说宗教刚开始都是派别林立,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如此,之后的教派战争以及纷争也都源于创世之初的矛盾。道家也一样,现在形成的老庄学说就是一派的胜利。
道教就比较乱,现在的道教基本是存下来的全真和正一为主,全真就是王重阳改革了的新道教,正一还是张天师传下来的五斗米教的一脉,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茅山,净明,灵宝等其他派别。
道教比较兼容并蓄,或者说胃口较大,神仙里面各个宗教的都收入其中,研究道教会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可以当相声研究。金庸老先生在他的成人世界里面极尽损人之能事,把道家讽刺到了极致,岳不群,尹志平等形象深入人心。
道学是对易经的暗解,是曾经的士大夫乐于探讨的一种本土学说,道教是基于道家知识体系之上的一种简单化世俗化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