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佛(典藏本)》读后感800字
《季羡林谈佛》读后
人总是对于神秘的东西感到好奇,去年暑假和上学期曾花大半年时间看完了梅氏的《基督教三部曲》,本书算是第二次系统的看有关宗教的书。
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书里很少提到教义,也很少向读者讲解佛教,评论里有的人大肆褒奖,也有的人批的一无是处,但这本书讲的是佛史,不是佛教,是是佛教的研究者,而不是讲解者和宣扬者。
在很多佛教研究的瓶颈上,作者更多的是通过佛典、传记来进行推理,结合情境甚至是揣摩一些人物的心思,看似有些不科学,但实际上更令人信服。通过一个人的某些行为来揣摩他的其他行为是很值得赞同的,心理学上讲“定势效应”就是这个理,他能做出某些行为,他就能做出我们推理的某些行为。而牵扯到当时整个社会,社会是变化的,但人性没变,在我们这个变化特别之快的社会更为显著,可能我们几十年的社会变化可以与以前的几百年相比,但人性却没什么变化。这学期上的毛概和管理沟通,我一直在想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如何看待沟通?抛开情境和后续发展不谈,我们去想人性,对于伟大领袖和普通同学,方法是一样的,再去看当时的行为,也无意料之外。
关于宗教。书中讲“是国家、阶级先消失,还是宗教先消失?”“国家和阶级”,这点深表赞同。无论科学发展到哪一步,我们看似越来越科学,宗教的力量就会削弱吗?答案应该是不会,无论力学定律、能量定律如何发展完善,也不过是物理世界的定理,是“地上的真理”(梅氏),而精神世界的,所谓“天上的真理”,哪怕他俩是在尽头处相交,也不能画等号。更何况如上文所讲,人没变,只有人类还在,人性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所谓的科学并不能改变人类的某些欲望,比如恩格斯所说“宗教需要和了解宗教需要”。
而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对于所有人和所有学科以至于所有发生的事,其背后真的有一个统一的定律,大概既能解释科学,又能解释宗教。尤其是发现学过的管理学西方理论,和我们道家玄学的东西惊人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