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2017年2月下)》读后感1600字
我有泡面,你有故事会吗?
走文艺感伤路线的人,时常会说一句话:“我有故事,你有酒吗?”似乎他每一段故事背后都是一段殇,只有借着酒劲儿,厚厚社会盔甲下的真心才能慢慢引出来。说到底,就是酒后胡话,都是矫情,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还有个段子说,你要是饭局上新遇到一个人看不准,你就说:“我一看你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然后对方好像找到知音了一样,“你怎么知道我有故事?”然后端着酒上来跟你一顿掰嗤他的那些故事。屡试不爽。
这类的关键词有:故事,姑娘、酒、琴、本该、错过、丫头、梦、路过、邂逅、别怕、回家等等。然后一句话不好好说,非要中间插好几个逗号,打造一种我想说但是我又感伤到一说一顿。你看,就连我们自以为独一无二的感伤,都感伤的一个套路上了。住在南方的拼命喊着我要去北方,北方的人拼命喊着我要去南方。你想去就去,喊个屁啊。买不起火车票还是怎么滴?
在微信读书上,看到故事会编辑部每月两更的《故事会》。已经多久没有再购买和打开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故事会了?好久了,连书报亭我也不怎么去了,新华书店也不去了。可是呢,地球不爆炸,故事会编辑部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每月两更不休息;风里雨里节日里,故事会都在书报摊等着你;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买就是旺季,你走过就是淡季。
以前时间总过得很慢,车很慢,马很慢,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Are you serious?小妾和姨太太们都不算人了吗?我的小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物资不丰富,身处西北偏远地区。也就能买到故事会了,攒攒零花钱或者趁出远门坐火车之际,就是一本。除了这之外,其他就不怎么有印象了。现在想想,应该是看不懂《读者》《青年文摘》吧。几个月买一本,一看就是好几年。家里随便看;火车伴着泡面看;万一哪天水洒了,就皱着看了。除了看每周二都会休息的电视,就是看故事会了。最近一翻,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阿P还健在。
很多人都觉得故事会很俗,或者说写的好弱智啊。然后一听说凤姐也喜欢看故事会,赶紧嘲笑一番。谁还没年轻过不是?小时候看不懂,只能看故事会,学一点好人的优秀品格,知道作恶必有报应这么简单因果逻辑。太复杂了,小孩子就看不懂了。这是角色定位的问题。就像小四主打中学生幻想文学,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这样了。
长大了之后,上了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乃至步入社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什么原理都讲个前因后果,什么人都讲个长尊有序,什么事情都讲一个顾及情面,什么关系都讲一个错综复杂。仇人、朋友和路人,这三个角色变幻莫测。这折腾腾一辈子,然后一退休,相视一笑泯恩仇。手挽手去钓鱼跳广场舞。似乎每个人都进入了这么一个流水线。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中国泡面和啤酒销量开始下滑。不知道故事会销量怎么样了?还是不是火车神器?还是否与花生、瓜子、饮料、矿泉水儿,拖鞋、扑克、充电宝儿一起,让一让啊让一让了?
现在日子过得太快,信息爆炸,工作进展爆炸,房价爆炸。很难再耐下心来,攒几块钱买一本故事会,如获珍宝一样,读很多遍了。也很难静下心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听听自己到底想做些什么,想得到些什么样的快乐。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忙忙碌碌一辈子。如果找到点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故事有很多种,人们最爱在酒里讲的无外乎自己当年多牛掰和爱谁谁谁爱的那么深。要我来看,过不去的事情,你就去坚持你的念想。过去的事情,就过去吧,珍惜眼前人。如果再一转身,你就又会错过一个人。当然了,这样的话,你喝酒又多了一个故事。
我现在不仅有泡面,有iPhone,有一个相爱的女朋友,有每天不断的工作任务,也有每天的快节奏和繁琐,也有迷茫和困惑。每当夜深人静,我都想问自己一句:“朋友,你有故事会吗?”说别人矫情,自己矫情起来,也不逞多让啊。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