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编剧的秘密》读后感1100字
看到豆瓣首页上推蔡明亮的访谈 题目是:创作有时候是一种命运的安排
我觉得也可以总结我看完这本书对芦苇的感受
仅就书而论 我觉得这里面绝没有什么电影编剧的秘密 对没有系统学习过的人来说有没有帮助我不知道 但对这个专业的人来说 这更像是一本课外读物吧 因为整部书的内容是以访谈形式呈现 很多真正具体和重要的东西都一带而过 显得泛泛而谈 没有讲开 很不过瘾 总结下来 能够称之为干货的大概以下几点
1.进行电影创作要确立电影类型意识 电影类型中蕴含着创作规律 会让我们的创作有的放矢 更有方向感
2.一个故事要有一个能立得住的戏根 举例《秦颂》中高渐离和嬴政童年时的相濡以沫 是他们之后情感分崩离析的根基所在 但是实际影片中将这个根基拿掉了 也使得之后两人都相爱相杀都显得飘忽不定
3.好作品是托生于扎实的细节之上的 知识积累始终是编剧的重要基本功 要读书 看电影 而且要做笔记 芦苇在创作的时候 甚至会对创作内容的地域方言进行一番研究和熟悉
4.对人物本身命运的关注 始终是凌驾于情节和技巧之上的
5.他说自己看一个导演到底有没有发展前途 就看他制作完一部作品有没有总结
芦苇长于机关大院 算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 借着父母工作的便利 他从很小时候就开始接触世界级的电影和演出 也看过不少书 让我很感动的是 他对美术产生兴趣就去学画画 喜欢电影 就一遍一遍地去看 去记录去研究 并不是想成为什么 只凭着一腔热爱完全没有功利性质 对艺术天然的热爱加上后天有条件的熏陶 成为他能够不断向下扎根的有利土壤 这也是他美工出身 却第一次执笔创作就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他一直强调自己不是天才 但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学习意识的人 学习能力就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 始终对这个世界保持关注和探究 想方设法弄明白这个世界的真相 会让一个人不断地更新和自省 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 免于陷入盲目
或许也是因为这种对所处世界持续不断的关注和探究 让他一直保持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他自己也说自己创作的底线就是人道主义 所以他始终关注大时代对人命运的影响 关注民族性下真实的个体 他的作品能够一直备受推崇 鲜少失手 也跟他有时代格局 却又能直视复杂的人性有关吧 只可惜讲了那么多 他谈真正的创作技巧的部分很少 这也是本书不尽兴的地方之一
看他谈论同时期一起共事的导演 很有趣 也能看出来他对他们给予厚望之后的失望 他认为中国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却缺少能够将它们完美组合起来的作者 是因为中国人普遍缺失信仰 导致价值观的游移 中国的确是一个能够不断制造新底线的大国
比较受益的是最后一段的采访 讲了很多他看过的电影和书籍 算是阅读参考 多是纯文学和历史读本 但还是那个问题 泛泛而谈太多了
他说他的愿望是能做出属于中国的史诗 期待他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