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读书笔记》读后感2000字
我认为真正的高手,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一整套体系就如同长在他们大脑中的一棵不断生长的树,或者是一张随时可以变得更大更复杂的网,等新知识进来,就知道该把它放到什么位置上,这套体系被很多人称为“心智模式”。
知识体系,可以让你灵活快速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问题。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记笔记;这也是很多牛人读书的一个共同特点。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中,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动笔,不看书。”钱钟书家里基本不藏书,再好的书也是看完就随手送人。但他读书几乎必做笔记,读书笔记永远保留,随时拿出来用。他做笔记的时间,大概是读这本书的时间的一倍(现在有电子书和印象笔记,可以省很多时间)。
达·芬奇的笔记本虽然杂乱无章,却是他精妙思想的来源;由于他想法太多,所以笔记根本来不及整理,有人说如果他整理了,整个世界的科技可以进步三十年。这里所说的读书笔记,并不是我们上学时原原本本抄写老师在黑板上写的那种,也不是网上很多人用“思维导图”做的那种读书笔记,这些都没有什么用处。真正好的笔记不仅仅是对客观事实的记录,更是对自己思想的记录。
什么是好的读书笔记。人的大脑机能就像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容量小而且是稀缺资源,只能用来做最重要的工作——思考;而笔记就好像计算机的硬盘,负责存储和记忆,需要的时候不用翻书,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对于这些牛人来说,笔记就是他们大脑的延伸,所以,一份好的读书笔记,要做到尽可能取代原书的地步,至少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笔记最好和书中的结构保持一致,按章节记录,并保留书中的标题。看完一章后,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这一部分所讲的主要内容,重要的是一定要表现出作者的思路和逻辑脉络。很多人看书只会记住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如果只是把这些结论单拿出来看,而忽略上下文的关联,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以至于曲解作者本来的用意,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就像人们经常在引用《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的句子时,往往不知道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要让一本书由厚变薄,要把具体的景色抽象为地图,只有当你跳出书中的具体内容,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全书,才能把握它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2、带走书中的所有亮点。在kindle和微信读书上看书的时候,上面会显示其他读过这本书的人所做过的标记,我发现一个规律,大多数人都是像小学生划重点句子一样只在文章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做标记。高手们从来不是这种读法,除了很明显的重要内容之外,他们还会拿走书中的所有“亮点”,比如一个能让人醍醐灌顶的小故事,令人拍案叫绝的句式,一语警醒梦中人的箴言典故等等。分析脉络的时候要忽略细节,分析完脉络要把细节中所有能启发思维的“亮点”全部带走。
3、要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灵感。藏书人认为让书干净最重要,所以他们只买书不看书,初级读者喜欢在书中划线,而高水平的读者会在书中写满了批注。据说人们一般都不爱把书借给毛泽东看,因为他看过之后,别人就没法看了,书的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全都是他的批注。
一本好书总是能不断激发你的灵感,可以是来自你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你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心得,这些想法不见得现在就能用上,但都非常宝贵,所以你最好马上记下来,否则很快就会忘记。等若干年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对这些灵感的记录可能比原书更有价值。
4、找出并记录下这本书和你以前读过的其他书籍或文章的联系。没有任何知识是可以脱离其他知识而独立存在的,新知识往往也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当你读书读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同一个内容会在很多不同的著作和文章里出现,彼此之间有关联,只是叙述的观点和角度有所不同。
我分享给大家读书的三个心法:
1、一本书最好能读两遍。第一遍以最自然的状态去读,体验作者的精妙思想,享受读书的乐趣;在读第二遍的时候开始记笔记,读一章记一次笔记,笔记写完,这本书就可以送人了。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是为了跳出来。
2、要想有收获,先要有态度。也许你觉得这样读书会非常累,一点都不享受。累与不累取决于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只是为了娱乐或者修身养性,随便怎么读都行;可要想学知识,还真得拿出点严谨的学术态度,毕竟学习是一件很正经的事儿。
3、以我为主,而不是以书为主。世界上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不超过一百本,大部分的书只要把有用的东西挑出来就可以扔了。那些能让书籍为我所用的人,才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阅读这个习惯,我已经维持了二十年,而且今后也会一直维持下去。从初中开始就特别喜欢阅读,但那时候看的都是一些课外书,诸如历史故事,小说之类的书,真正接触投资书籍是在大学期间,每读一本书,我都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做笔记。因此,到目前为止我积累了数以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每一本书做完笔记之后我就会将这本书送人或者束之高阁。因为以后我不需要再看原书了,只需要看读书笔记就完全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