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新版)》读后感1700字
如果仔细回想,你不难发现,大多数人从幼儿园时期到大学以前的生活其实是学生时代相对自律的一段时期。
幼稚园里,我们服从生活老师的管教,按时洗脸、刷牙、洗手、吃饭、午睡、上课,并且能够很好地保持这些良好的习惯。
回想起我的高中时代,封闭式军事化管理的学校里,那里连空气都盈满自律的味道。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之后晨读、早操、上课、午休、跑操以及自修都在一天之中有条不紊,以雷打不动的状态运行着。学校恍若一台巨大的习惯产出机器,久而久之,每个人都在机子的加工下养成极致自律的生活状态。
尽管不喜欢这种强迫加压的管理模式,但不得不说,这样高强度的强制生活管理的确让我收获了一段青春期里面最充实、健康的生活。
然而,接下来我所讲述的窘境想必是大多数人也曾经深恶痛绝却又束手无策的了。从高中毕业之后,大学校园宽松自由的学习生活氛围一下子把我三年习得的自律和良好习惯摧毁。黑夜白天颠倒的生活、无节制的放纵娱乐、渐渐被遗忘的锻炼以及松懈散漫的学习态度无不成了青春堕落的标志,让我一度沦陷其中。
那些曾经的好习惯真的就此消失了吗?一个坏习惯的形成所需要的周期似乎不到一个好习惯养成的十分之一。
通过前几章的阅读,我们了解到一个习惯形成的机理是这样的:把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拼在一起,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
其中美国橄榄球球队海盗队在一次次竞技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在某种恶性循环面前我们所能做的改变往往不是创造新习惯,而是改变旧习惯。
旧习惯在我们的脑海里往往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消灭。那么,根据习惯形成的三个回路,要改变习惯,你必须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回路中的奖赏,并且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这就是著名的黄金法则。
美国的匿名戒酒互助社很大程度上就是借用了这样一个法则拯救了成千上万被酒精困扰生活的人们。
通过调查发现,酗酒者之所以买醉并不是出于对酒精本身的渴求,酗酒着往往在生活挫败面前一蹶不振,通过借酒浇愁来达到逃避现实、缓解焦虑、放空自我的目的。
说到底,酗酒者们其实渴求一种和酒精一样能达到同等的负面情绪缓解作用的精神慰藉。因此,信仰的培养是戒酒互助会用于改造酗酒者恶习的关键步骤。
一旦酗酒者有了信仰,有了精神上的寄托,他们不再把酒精当作可以获得的唯一救赎。要知道酒精带来的麻痹只能作用一时,并且会不断加深饮酒者的渴求,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性循环。而信仰所带来的宽慰既是同等的,更是长久、无害的。而团体内部定期的聚会,成员之间的互诉衷肠都是让人缓解焦虑、获得宽慰的绝佳方式。
当然,酗酒者们不得不提醒自己的是,旧的暗示和奖赏依旧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准备随时反攻。只有当他们不断实践、反复操练,直至熟练地把新习惯和旧回路中的暗示和奖赏结合才能实现永久戒酒。
这个案例还提供了一点很重要的信息:在有意寻找驱动我们的行为的渴求感之前,我们通常并不真正理解它们。
当你习惯性地在午休时间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各种不健康的零食时,你是否想过自己为什么每天一到固定的时间点就会对零食产生强烈的渴求吗?究竟因为真正的饥饿,还是无聊空虚所致?如果是后者,你完全可以选择走出狭小的屋子,呼吸新鲜空气,和同事简单攀谈,抑或是做几组室内健身来替换掉这种不良习惯。
上文提到的酗酒者也是同理。花钱买醉的时候他们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同等慰藉的渴求。
无论是戒烟、戒酒、减肥还是戒除困扰我们多时的陋习,黄金法则都可以套用其中,但真正至关重要的因素还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在驱动动力。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脑海中,最好的自己需具备什么样的特质?而这样一个你需要多少优秀的习惯来组成和支撑?
我们都要明白的一点是,优秀不是一种天赋,优秀是一种习惯。每一个生活的细枝末节你都认真以待,从一点一滴的小习惯开始改变自己。很快,你会发现被好习惯控制的人生只会越来越出色,你将会对这些出色习惯带来的改变上瘾。
而一个对优秀自我上瘾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再让自己回到被恶习支配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