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1300字
史无定论,论无定法,越是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隐藏的越深。——看不见的世界史
易中天老师的这本“小书”可谓入木三分,用大量篇幅把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兴起写的言简意赅,但是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和解读方式,历史也是需要不断解读的,只有不断借助于现在才能更好的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才能充分理解现在,我想“独辟蹊径”从传染病(病菌学)的角度来解读一下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兴起。
基督教在耶稣创立之初是默默无闻的,后经过圣保罗等传教士的传播才渐渐有了一些影响,可是由于不得统治者承认,其教徒被称为异教徒,常被政府、其他宗教迫害,后来由于基督教是一神教,有利于国家统一思想、加强集权,野心勃勃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才把基督教奉为国教,自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基督教会也随之分裂,东西方教会因为教义尤其对于“三位一体”理论,即耶稣是人是神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所灭,后来继位的历代东罗马皇帝都想收复东罗马,恢复罗马帝国的往日雄风,作为实干家,君士坦丁即位后就开始了复兴罗马之路,首先征服埃及,又远征非洲、横扫北非,接着征服意大利,拜占庭帝国横跨欧亚非,空前强大,罗马帝国的疆土也大部收复,复兴罗马指日可待。可就在此时,公元541年——改变世界历史的一年——发生了君士坦丁大瘟疫,瘟疫所到之处,四横遍野,拜占庭失去了1/3的人口,约2500万人,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导致拜占庭的衰落,罗马复兴也随之化为泡沫。那此事和宗教有何关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基督教在此之前虽经过500年发展、成长,也刚刚被立为国教,可是影响也十分有限,宗教一直是信仰避难所,尤其是当面对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时,也就是当人遇到认知门槛时,宗教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备受疾病折磨的人们把基督教作为最终的精神归宿和寄托。与此同时,英明神武的君士坦丁大帝也在瘟疫中感染了,幸而大难不死,从此这位叱咤风云的皇帝便对拓土开疆、龙御天下的世俗事物心灰意冷,转而对基督教痴迷了,开始投身基督教义研究,如果君士坦丁前期是为了统治选择信仰基督教,这次则是把基督教作为精神寄托,成为了虔诚的教徒,由于皇帝的影响,民众对基督教更加趋之若鹜,陷入宗教狂热,人们在街头巷尾都在辩论宗教问题,甚至于顾客问及商品价格时,店主竟然回答“三位一体”。由于君士坦丁的 “个人宗教化”,拜占庭停止了对外征服,使得可能要被纳入帝国版图的一些地区,去中东、中亚等巨大的权力真空,结果不久以后就有另一种力量在东方出现——伊斯兰教。而且由于皇帝、民众沉迷教义(耶稣是人是神的问题)辩论,东西教会的矛盾更加激化,甚至水火不容,基督教世界发生内斗,无暇顾及伊斯兰,更加剧了伊斯兰的兴起。
如此看来一个瘟疫导致了世界走向的天翻地转,其实不必大跌眼镜,传染病对人类史的影响远超于此,这只是冰山一角,很多王朝兴衰、世界大战、宗教兴起都有传染病的影子,甚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自高小壮的评论[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