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上天独宠追梦人》读后感1300字
1943年
3月26日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正街,取名陈懋平。
1946年
举家搬到南京,因“懋”字较难书写,自己更名为“陈平”。
1948—1950年
跟随父母来到台北定居,就读于台北中正国民小学。
1955年
遭受老师墨汁涂脸的侮辱,心灵蒙受重创,随后休学回家,不愿见人。
1956年
重新回到学校,但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后正式退学,期间学习写作、音乐和绘画。
1961年
拜顾福生为老师,学习素描和油画。
1962—1963年
在《现代文学》上发表处女作《惑》;在《中央日报》发表小说《异乡之恋》;在《皇冠》上发表小说《月河》,开始文学创作之旅。
1964年
得到文化学院创办人张其昀的特许,进入该校哲学系,成绩优秀。
1966年
在《征新新闻报》上发表散文《极乐鸟》,期间与学校的才子梁光明恋爱。
1967年
因提出结婚被对方否决,与梁光明分手,再度休学。随后三毛前往西班牙,进入马德里文哲学院。同年6月在《幼狮文艺》上发表《安东尼·我的安东尼》。在圣诞节与荷西相识。
1968年
拒绝荷西对自己的爱,与其分别,后游历巴黎、慕尼黑、罗马等地。
1969年
进入西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专心攻读德文。期间与德国男子约根恋爱,但忍受不了对方的刻板和严厉,后分手。
1970年
得到美国伊利诺大学主修陶瓷的机会,并在伊利诺大学法律系图书馆负责英美法图书的分类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言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1年
回到台北,受张其昀的邀请在文化学院教授德文和哲学。
1972年
与一名德裔男子恋爱并订婚,结婚前夜,未婚夫因心脏病发作猝死。三毛自杀获救,年底再赴西班牙,与荷西重逢,得知对方未曾忘记“六年之约”,接纳了荷西。
1973年
在西属撒哈拉的小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出版了《撒哈拉的故事》。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开始结集出书。
1974年
在《联合报》的副刊发表《沙漠中的饭店》,首次使用笔名“三毛”。
1975年
因摩洛哥进军撒哈拉,三毛被迫离开,永诀这块让她眷恋的沙漠圣地。
1976年
因战乱导致荷西失业,他与三毛迁居大加纳利岛。
1977年
荷西前往尼日利亚,三毛跟随。同年《稻草人手记》和《哭泣的骆驼》出版。
1979年
跟随荷西来到拉芭玛岛,同年9月,荷西因潜水意外而离世,三毛精神极度崩溃,在父母的陪同下回到台湾。
1980年
因婆婆提出要求,重返西班牙和加纳利,处理荷西的遗产。
1981年
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台湾定居。同年《联合报》赞助她去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此后,三毛担任文化大学(原为文化学院,1980年改名)文艺组教师,传授小说创作和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5年
参加第二届新加坡华文文艺营,同年出版《倾城》《谈心》和《随想》。后因神经错乱,去美国疗养。
1989年
第一次回大陆,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不少的读者,同期专程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圆了心愿。
1990年
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生平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
1月2日,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1月3日开刀完成手术。1月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打扫卫生间时,发现三毛被尼龙丝袜吊在马桶上方,年仅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