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情绪化管教,帮助孩子养成高情商、有教养的大脑!》读后感1600字
拜读过作者丹尼尔·西格尔的另一本作品《全脑教养法》并给予五分好评,这一本我打三分:去掉一分因为“啰嗦”,另一分因为较弱的实用性。
但这并不妨碍这本书有着引人注目的优点。出于公正的缘故,先把优点放在前面讲。
概述
这本书原著出版于2014年,相较2011年《全脑教养法》,时间上较晚。同时,对比《全脑教养法》主要针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按照作者的原话,处理“那些干扰你与孩子之间的快乐和联结的养育问题”,这本书吸收了《全脑》的精髓,力图构建起较为宏大、全面的教养理念。从书名“管教”(discipline)一词可见一斑。这种管教,有着清晰一致的行为边界,却又充满尊重与爱;管教的过程,不应该充斥的紧绷的张力、激动的情绪冲突和大吼大叫。Yes,No drama。
内容
既然是全面的管教理念,就要从源头开始反思、修改、重塑。作者(在第一章)邀请读者反思“管教”的概念:它的重点应该是“教育”,而非惩罚。从短期效果来看,它能够有效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从长期效果上,它应该构建孩子内在的能力。管教得越好,需要干涉的时机越少。而一系列惩罚的举措,如打屁股、关禁闭/坐冷板凳等,不仅是无效的,长期来说更是有害的。
构建孩子内在的能力,依托的载体是孩子的大脑。大脑的功能,不仅限于最吸引人的、让家长们争相投资早教的“智力”,它也负责决策、自律、情绪管理以及道德等一系列的功能。于是本书的第二章清晰而简明地为养育者们介绍了脑科学的发现,也是作者管教理念的科学基础:我们的管教,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依据于大脑,作用于大脑。
“去情绪化的管教”具体由两部分构成:情感联结+理性引导,由本书剩下四章来阐述。情感联结让养育过程充满温情,去掉剑拔弩张的“情绪化”时刻;紧接着付诸理性引导,进行管教。这一部分的特色,在于其论述得无比的细致。“情感联结”章节处理得尤为好,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于孩子们幼小心灵饱含的爱。一个被情绪困扰的孩子其实很痛苦,你会觉得感同身受,看向正在发作的孩子眼光都变得不同,看向举止幼稚的成年人也会变得更加宽容。如果你是一个习惯于严厉的家长,更会学会分辨爱与溺爱的界限,知道一部分严厉不过出于自己的恐惧。
所以如果家长要问我们对孩子闹脾气怎么看,我们的回答就是:我们需要彻底地去改变我们对处于消极和失控状态下的孩子的看法。我们建议家长不要仅仅把孩子闹脾气看作让人煎熬的不愉快体验,为了自己开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赶快结束它;而是要把它看作孩子请求帮助的信号以及使孩子感觉到安稳和被爱的好机会。
情感联结是一个练习“爱”的好机会。让自己在面对孩子的行为时,暂停一下,去探究一下原因,探究一下可能的动机。一个拥抱、一个温和的眼神,往往就可以让发作的孩子停止下来,尤其是低龄的儿童。
缺点
但正是这种细腻的论证也导致了本书一个明显的缺点:说了好多道理,我们都懂了,但到底怎么做呢?理性引导该如何构建内在的能力呢?
在操作层面上,本书明显弱于《全脑教养法》。《全脑教养法》有11个方法旨在训练大脑,其中大部分可以即时用起来,比如:
* 通过叙述来理解事件
* 通过回忆、提问、写日记等方法增强记忆力
* 通过简单冥想培养专注力
* 通过审查大脑中的各种情绪、意象、念头来培养觉知力等。
本书构建的教养体系也单薄于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正面管教》以温和而坚定作为基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设计情境如课堂会议/家庭会议,成功地让孩子参与了管教,并提供机会锻炼解决问题、人际沟通、共情、头脑风暴等一系列的能力。
所以说,作者的野心很大,最后却没能兑现。甚至就处理情绪问题部分而言,我更为推荐另一本育儿书《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依旧,这本书没有什么现成的法则,但起码提供了思考的路径:如何在家庭价值观的框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多详情见相关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