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读后感_5000字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000字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浅论(二)

财产,能够保障一个人的生活需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理论就是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财产其实最基本的,因为它可以保障我们的生理需求,能让我们有衣服穿,有饭吃,有一个遮风避雨的住所,还能让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定的闲暇时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有一定的财产基础之上。但是,凡事皆有一个度,追求财富应该适度,这个适度的程度,就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但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至少能够在现实生活之中,让我们免于痛苦。但是,很多人则是会有不断地更高的需求,有了房子想别墅,有了摩托车想汽车,有了汽车想跑车,当了科长想处长,当了处长想厅长,以致无穷。这话听起来浓浓的鸡汤味,而且感觉还是毒鸡汤,你会想,照你这么说,人人都不奋斗了,不上进了,这社会还发不发展了?对此疑问,我要说的是,首先,这是叔本华个人的人生建议,并非真理,其次,我们首先要明白,这本《人生的智慧》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前面已经讲过,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获得幸福。那么这个幸福从哪来?它不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的任何一处,而只在我们自身之内,而一切的外物,只是间接地作用于我们的身体或精神,从而使我们产生出幸福感,那也就是说,外界的一切,它不是最终的那个目的,它不过是间接的手段而已。如果我们想要追求幸福本身,那就要回到人自身去追寻,而不是一味向外去追,那是没有尽头的无底深渊。当然,这是建立在我们把获得幸福作为人生终极来看的前提上,如果我们就并不需要这个前提,而真真切切就是想选择外物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倒也不是不可以,选择是没有对错的,只要是我们真心的选择即可,但这就已经脱离了本书的宗旨,即获得幸福感,因此不做再议。

而对于财产的处理方面,叔本华也给了相当切合实际的建议,那就是要有理财意识,要保持节约,始终要有足够的本金用于产生利息,而本金是不能动的,只有利息是可以用于生活的,这样,就永远不会把自己限于被动和不确定的风险之中,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有卓越的技能和才华能够获得金钱,但却把自己作为本金,认为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就成为了《穷爸爸与富爸爸》里说的那只在笼子里永不休止奔跑着的老鼠。而且叔本华老实来讲,是一个理财高手,尽管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但它也做了合理地投资,获得了足够让他安享晚年的财富,还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能够去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哲学事业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叔本华确实是幸福的,达到了他自己设定的幸福的标准。

五、人所展现的表象

什么是人所展现的表象?表象,是主体观念之中的客体,那也就是说,当以他人作为主体之时,我们所展现的表象,就是在别人眼中我们的样子。这个样子,就是所谓的名声、荣誉、名誉等等。这个我在他人眼中的样子,相对于人的自身和财产而言,是应该居于第三位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人的外在之物,而且还不是有形之物,而是无形之物,就只是一个在他人眼中的一个假象而已。这个无形之物,除非到了足以通过一系列的因果效应直接作用到我们自身,才值得被我们所重视。比如你在工作中,被同事毁谤并传至全公司,甚至导致了你的失业,这样的情况是应该值得我们重视的,我们应该对此采取相应的回应措施。而如果我们走在大街上,遇到一个无礼之人,走过你身边,说了一句,这人真丑,从常理来讲,这着实令人难以忍受,但其实从本质上看,那其实就是一段语音信息,你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一段没有多大意义的语音信息而影响自己心情,甚至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这是得不偿失的。但在叔本华看来,在现实生活之中,人们往往会本末倒置,把身外之物,甚至于身外的无形之物,看的比人的自身还要重要,就好像这身外无形之物是确真存在的,而反倒是人自身的一切是虚幻的一样,我们会看见很多人为了一个徒有的虚名而放弃自己,甚至是生命本身,这完全是荒谬和愚蠢的。

而人之所以如此重视人所展现的表象,本质上是虚荣心作祟。虚荣心这个词,其实可以有一个正面说法,就是渴望被认可。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就表达过,没有一个人是喜欢听批评而不喜欢听表扬的。真正能够做到听得进真言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的人,他不仅认清了评价本身的意义之真相,还确确实实使得自己从感性层面修炼成不惧怕批评的程度,是为知行合一了。这么讲的话,这其实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渴望被认可,渴望获得正面的评价,在适度的情况下,能够激励我们自身,作出更多更好的事情,但如果这个程度过限,达到了一种盲目地一味地去追求所谓别人的评价,比如去个商场坐个电梯,也得发个自拍到朋友圈,这还不打紧,要命的是一直守着朋友圈,等着别人的回复和点赞,如果某某个朋友没有给点赞,就心里不舒服,心存怨恨,那这就是彻彻底底的虚荣了。

但虚荣有一个近义词,叫做骄傲,听起来差不多意思,但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虚荣是在意别人的评价,而骄傲仅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你一定想到了一个问题,没错,一个人很骄傲,有没有可能是自视过高呢?没错,有可能,但是不影响骄傲的定义,不管是否自视过高,仍然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非理性者骄傲,就是自视过高,理性者骄傲,就是正确的看待自己。

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客观地看待他人对于我们的评价,而这个客观,其实又真是没有一定的标准的,但求一个无愧我心。我们可以借以诸多他人,包括自身对自身给予的评价相结合,对自己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价,而非叔本华那种过于极端化的,完全无视他人评价的思维方式。

说到此,我禁不住要吐槽一下叔本华,需要分两次层面,一个是评价者角度,在书中,他把那些批评别人的批评者形容为蠢货,也就是说,当有人对你作出负面评价时,你不要理他,就当他是一个蠢货就可以了,一只狗咬你,你不需要再咬回去。此种论断,就经常充斥于各种鸡汤文里面。还是刚才说的问题,你对一个人给你的负面评价所应该采取的态度,不在于是否有人在对你进行负面评价,而在于这个负面的评价本身,是否足够客观,也就是是否有道理,是恰到好处呢?还是无端地谩骂?而作为一名史上嘴臭有排得上名次的哲学家,叔本华对黑格尔的评价,大抵是一些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针对人的谩骂,很少针对哲学问题本身,我就想问,作为黑格尔来讲,您算不算那种所谓的蠢货呢?

另一个是被评价者角度,叔本华在他的哲学中,一项贯彻的就是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那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往往好的东西都是被埋没的,而往往都是那些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大行其道(说的就是黑格尔)。但到了晚年,叔本华一夜成名。多年来受到的冷遇和忍受的苦涩、怨愤终于获得了某些补偿。在其成名后表现出来的孩子般的沾沾自喜,其实说明了叔本华曾经忍受了多大的不公平和由此产生的失望!这明显就不知行合一吗?你告诉别人是一套,自己做起来又是另一套。但不管如何,客观的来讲,虽然他自己做不到是事实,但不代表他的话没有道理,叔本华的著作,充分体现了他那超凡的大脑对世界深刻的洞察力,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他的作品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我打算再从佛学中的“色即是空”的角度,对我们应该如何采取看待事物的态度进行一个深入的剖析。

认识到世界是“空”的,对你有好处,因为你看到的这个世界中有很多东西是虚幻的,而且你确实能退出。这话是什么意思,我们下面就详细地说一说。

比如说,你家楼上有人在装修,你就会听到装修的电钻声。这个电钻声让人听着很难受,但是你想想看,电钻声,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之所以反感电钻声,是因为它会给我们恐惧的联想。当你想到电钻的时候,你会联想到电锯可以钻墙壁,可以钻人,它代表破坏的力量。这些恐惧的联想,是人赋予电钻声的一个“内涵”。所谓“色”,就是你从电钻声联想到的“内涵”,你不妨把它称为“电钻色”。

你面对的其实只是一个声音,你并没有面对一个咄咄逼人要伤害你的电钻。电钻声,是存在的。“电钻色”,这个主观感受,是“空”的。

有很多练习禅宗的修行者,用冥想的功夫,可以体验到“色即是空”的境界。他先接受自己“反感电钻声”的这个感情,然后审视这个感情。这时候电钻声仍然存在,但是似乎就不带负面感情了。再到后来,甚至可以觉得电钻声还挺好听,他听出来了音乐的味道。

有人认为“空”就是没有,世间万物根本就不存在,但这种思想过于虚无,咱们不太提倡,所谓“空”,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空的,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内涵”,是空的。

这个理解的好处是有心理学支持。比如说篮球,到商店买个新篮球也就几十块,但如果这个篮球是乔丹当年用过的,那么一拍卖就能卖出四、五万美元。再比如说一个手帕,本来它只是一个手帕而已,但如果这是你与爱人的定情信物,如果再给这个信物加上一个10年的期限,那它对你就意义重大了。所以一个东西的历史,给它带来了意义。

其实我们看任何东西都会自动赋予意义。比如你看见一个狮子的头像,如果你联想到大西几(貌似除了时光社也没人懂这个梗),你会有一种亲切感;如果联想到“狮子头”,那就是大肉丸子而已。总而言之,你对一切事物都是有感情的。

自然选择要求我们对周围事物迅速做出好坏评判,这样才能有利于生存,如果你听见电钻声不反感,你就太不善于躲避危险了。事物让我们产生的感情,就是我们赋予事物的内涵,就是“色”。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你认为“色”就是我们对事物的“内涵”判断,那么现代心理学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色”的一些性质。

第一,“色”,也就是内涵是自动产生的。我们看到一个事物,会不由自主的形容它,比如高大,矮小什么的。第二,内涵会受到故事的影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什么是名画?因为它有故事。第三,内涵都是主观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我们一直都在赋予周围事物内涵,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色”的世界。我们赋予世界的内涵都是主观和充满矛盾的,“色”会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那如果不带有色的眼镜看,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也许那将是一个“无色”的世界,而“无色”会让你感到世界是“空”的。比如说一些高端的禅宗的修行者,随着冥想练习的深入,他真的会体会到“空”,他对世界的“色感”将会下降。当然仍然会看到所有这些东西,椅子还是椅子,不过它在你脑子里的存在感没那么强烈了。

这些禅宗的修行者还提到了两点体验。第一点,当你认识到空和无色的时候,再去看万事万物,你看到的东西就会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实。第二点,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这就是“色即是空”。

每当聊叔本华的时候,我经常会谈到佛学,当然也是因为叔本华哲学有印度哲学的源头,而对于空的概念,我个人目前仅限于在理性的认识层面上进行理解,而无法做到从感性直观上去“悟”到,经常有人说佛学会不会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看什么东西都没意思?其实并非如此,佛学是让人更自由,是让你能够自由选择你想要体察什么东西。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你能获取更丰富的体验。据说,那将是更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全书总结,人分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而对于获得幸福感而言,最终都要回归到人的内在世界中来,因此,外在世界即可作为人内在世界得以存在的前提,但同时又只是人构建内在世界的间接之物。《人生的智慧》告诉我们,唯有追求智慧本身,才能够使得我们成为一个内心充盈而精神富足的人,因为它一旦存在就会伴随我们一生,而外在之物不但是间接的,是不可靠的,也是会转瞬即逝的,唯有保有我们自身的内在世界本身,才是获得人生幸福的真正道路。

以上

李俊

2019年2月28日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3836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老残游记》读后感1500字

    《老残游记》读后感1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老残游记》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

    读后感 2023年2月9日
    18
  • 《留住今天的太阳》读后感300字

    人怎么样才能留住太阳  ――读《留住今天的太阳》有感  课文讲述了“我”有一个想要留住的太阳的念头,就问外婆怎么留,可外婆不给我答案,说我长大了之后就会懂的。后…

    读后感 2022年7月22日
    98
  • 取经之难——《西游记》读后感500字

    《西游记》读后感500字: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由吴承恩爷爷写成,是明朝时期的作品。是四大名著中唯一的一部神魔小说。讲的是大唐一位叫陈玄奘的法师被观音菩萨选作取经人去西天取真…

    读后感 2023年2月10日
    24
  • 《我将来是个有钱人》读后感500字

    【第1篇】 《我将来是个有钱人》读后感 在里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书名叫《我将来是个有钱人》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讲的是胡小闹、苏西坡和转学生钱多多的故事。胡小闹爱玩爱闹…

    读后感 2022年7月24日
    101
  • 人活着的故事-《命运:文在寅自传》读后感2000字

    人活着的故事-《命运:文在寅自传》读后感2000字! 对卢武铉的了解源于两年前看过的两部纪录片:《武铉:双城记》和《我是卢武铉》。草根律师出身的总统谦逊、幽默、正直,给人以梦想和希…

    读后感 2023年2月11日
    45
  • 《珍珠与痛苦》读后感300字

    读了《珍珠与痛苦》这篇短文,使我深受启发,蚌为了孕育出闪亮的珍珠,要在身体里装进很多沙子,并经过长时间的孕育,才会产生珍珠。而我们为了实现辉煌的理想,一定要经历痛苦,才会成功。 想…

    读后感 2022年6月14日
    12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