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读后感700字
对这书之前,我没有读过毕飞宇写的任何书。除了室友推荐的《推拿》,其他的书我连书名都是陌生的,如《平原》《玉米》《叙事》《哺乳期的女人》《是谁在深夜说话》《地球上的王家庄》《大雨如注》等等。 最开始看见这本书名感觉还挺逗了,不知道怎么理解,看完书后才知道,原来是毕飞宇说:"我觉得我们中国有一个巨大的问题,许多事情大家都知道,谁也不愿意说出来。一句话在牙齿的里口还是在牙齿的外口差别是极其巨大的,在外口,就是一句人话,在内口,顶多就是一个屁。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真相,所谓真相,它的前提就是"说出来",不说出来就不是,真理也是这样,不能被言说的真理肯定不是真理,所以呢,我想说,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 少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搪塞别人,同时也搪塞自己。
这书是带访谈录性质的,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涉及范围很广,通过毕飞宇和张莉的谈话,从毕飞宇的成长经历、他的作品和他对中西方文学的独有见解,我也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或许那只是他个人观点,但对我来说也收获颇多。
毕飞宇的语言用张莉的话来说就是生动,形象,深刻,风趣,同时又举重若轻。
1、艺术到底拓宽了善还是拓宽了恶 (为什么宗教没有教会我们爱,而教会我们恨?《尘埃落定》)
2、知青文学中不能总是强调所受的伤害,不能将农民作为被参与者,毕竟农民才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
3、人们在童年艺术时代的模仿,青春期哲学时代的思索,中年史学时代的印证。
4、批评家与作家之前的相互照亮和优雅的敌对。 (世界上不缺乏好东西,而是缺乏鉴赏家,是肯鉴赏、能鉴赏者的缺乏)
5、对于长篇中篇短篇的三个比喻——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年的男人,职场上风韵犹存的妇女,美少女。
6、作家的历史感和历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