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相思莫如宋词》读后感1200字
读完这本书,有以下几个想法,书评也是根据以下三点来写。第一次这样写,请各位多指正,[抱拳][抱拳][抱拳]
一:收获(看完本书自己对宋词的理解和感受)
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宋词与唐诗有什么不同?二者相别在什么地方,相近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唐朝是诗,宋朝是词,在这期间文字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
在我看来,唐诗的形式像极了中规中矩的人,而宋词的形式却像一个放浪不羁的游人,分外洒脱。唐诗虽有古诗、乐府、绝句、律诗几种,但只要体裁一定文章的字数也就确定每句诗的字数也就确定了,如七言五言,每句的字数是确定的。宋词不同,宋词有极多的词牌名,虽然每个词牌名也有相应的字数限制,,但每句词却无字数限制,可二字,三字,四字,五字,七字,这种表达方式更加自由畅快不束缚心中的感情,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容易让词人抒发心中的的情感。
诗词虽在形式上有异,但在我看来好诗好词却是相同,皆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佳作。古人常游历名山大川,在游历的途中,内心会有很多的情感,家国命运有时候会一起涌上心头,诗人词人往往触景生情,看见景物便触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犹如喝下烈酒,这烈酒在人的五脏六腑中像野马般的冲击,诗人只有挥毫而作,写下自己内心的情感。
现在的诗词赏析有很多标准,但在我看来好诗词诗真性情,真感情的流露,是自己一身的写照,这是最重要的,别的评判标准只可增辉,却不能让它永久流传。如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便是自己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黄州谪居五年,苏轼从儒家走向三家合一的境界。(北师大康震教授讲苏轼讲的很好,可以参考康震教授的讲授在和书中作者所讲进行对比,二者优劣不言而喻)这样的诗词才是真正的好词。我们不能舍本逐末,作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郎。
二:书中的情感和文字
总结一下书中所提到的情感无非离愁别绪,相思之苦,孤寂之感,飘零之悲,闺房幽怨。这二十字大抵可以囊括书中大部分情感,书中五百多页,几十首词都是为了说尽这些情感。但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雕琢过度,导致失了真感情。我相信作者是有真情在里面的,只是在写书的过程中一味用相同的词汇来写这些情感,让读者感觉甚是乏味。
还有一点不足,书中对一些诗词的见解格局较低,如“劝君莫做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这一句就可以和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相比,对比分析一下晏殊的格局和性情。如此分析则好过于以吟赏风月,醉卧花间为文章主要基调。
文字方面只有一点就是过度雕琢,语言单一,略有浮夸之嫌。
三:书中格调
作者沉溺于风花雪月之间;流连于烟花巷陌之地;陶醉于风月诗酒。倒忘了那几代人的抱负,读这本书,有中毒之感,书中言语就像是靡靡之音,读着让人精神萎靡。
书长的格调是有些低,宋代的文人诗很有理想报复担当的。有的词人确实留恋花间,但还有很多词人的格局诗很宏大的,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一句便可窥其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