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日记》读后感1800字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对二战中英国的近距离观察,这样的日记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战争中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官方摆出的英雄主义姿态。从我的阅读经验看来,我没有失望,甚至觉得还需要更加详细的解读。
乔治奥威尔的日记多方位的描述了战争期间民众,政客,媒体的表现。我重点看了40年以后得部分,因为他此时才从西班牙回到英国。且在西班牙都是以博物观察为主,舆论观察为辅。
在二战开始爆发的时候,民众觉得战争离自己是遥远的,尽管有一些战争准备,但被当做游戏一样的完成。不了解也不关心国际局势。在德机空袭伦敦时,他详细的描述了人们跑警报的状况以及空袭造成的损失。当他描写到一座教堂周围被炸成废墟而教堂安然无恙时,他写到我第一次觉得这座教堂过于华丽了,真是看得闷闷的难受。他对民众安于防空洞的生活亦是十分忧虑,当人民习惯这种生活,奥威尔认为是一件很悲哀很可怕的事情。这让我想起加缪的小说鼠疫,当人开始绝望的时候,其实是麻木的,他们不再警觉而听任命运的安排,恰好鼠疫也是用来隐喻二战中的法国。看来他们的想法是有相似之处的。
奥威尔刚开始说这场战争更像一场阶级战争,他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国内各阶级间的差异并期待有可能会发生一场革命,但结果并没有发生革命。但他讲的阶级之争确实通过媒体的争执还是有所显现。
可以看出,奥威尔本身是反战的,他在民众为媒体所蛊惑或是为民族主义而喧哗时,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能做更理性的思考,人是否只应该关注和自己有切身利益的事情,其余则一律排除在外,比如是否应该犹太人的命运,比如反思皇家空军轰炸汉堡平民 ,也反应出其实道德在战争中是多么脆弱。在战争中期的时候,人们非常积极的介入战争只因为战后能分一杯羹,这和战争初期的绥靖政策有多么大的差别啊。战争,有时候很难说是为了正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欲望。
他描述了战争中政府决策的一些弊端,他认为,他和有些知识分子很早就能认清希特勒的意图,并对政府错过很多大好时机惋惜不已,比如,他认为政府应该早早占领一些法属殖民地作为战略要地,但政客们关心自己的阶级利益,个人利益多余关于英国的利益,以至于无法看清现实,作出错误决策,延误大好战机。而他和朋友们之所以能预见到希特勒的行动是因为他们没有利益参与其中。但奥威尔赞同法国投降后丘吉尔下令击沉法军军舰的决策,尽管历史上认为朝同盟军开炮是丘吉尔的一个污点。从奥威尔的行文来看,他对丘吉尔本人没有多大好看,认为他是一个好的演说家,却没有实质内容。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没有更好的人来替代他。
在奥威尔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到国际政治的复杂性。苏联和德国,苏联和日本,英国和美国,英国和法国,英国和印度,中国与苏联,中国与欧美,也许不是我们在教科书上读的那么铁板一块,他们在战争中为了各自的利益考量而作出不同的决策,同样也很难说是为了绝对的正义。我因为政治关系学和历史知识的匮乏,无法做详细的分析,但能感觉到。希望有时间可以从蛛丝马迹入手找出背后的复杂牵绊。
媒体只有相对的自由,政府会有新闻审查和媒体管制。不能报道什么政府对媒体有限制,甚至有些报纸会因此遭到停刊。能报道什么政府也声称出于安全考虑会有一些限制,如误导,利用信息迷惑大众和敌人,声东击西,如信息不充分,如信息无意义。奥威尔作为从业者,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报道,就会发现事实有很大的出入,各国媒体都是如此。
奥威尔对广告有非常保留的意见,对广告在战争中的版面和内容都有介绍,似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感,虽然他理解广告的商业支持,但对广告创造的娱乐气氛觉得无奈不已。42年829居然有拿闪电战作噱头的药品广告,包治百病。真是啼笑皆非。
奥威尔本人对战争中还要写文学评论作文学节目这样的项目是不怎么在意的,觉得毫无意义,因为不会有听众。他认为只要有新闻和音乐就够了,其余都是浪费时间。也许站在中国人的角度讲,不完全正确,因为据奥威尔讲,中国学者萧乾就根据BBC的广播写了关于现代西方文学的介绍。
粗粗浏览一遍,想起萨依德做东方学的研究,福柯做知识考古的时候,无不是利用这种记录,文学,信件来作为原始文本研究。这种文本也算是提供了正史的一个补充吧。因为历史不只是英雄的历史,还有普通人的历史。